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自貿法庭工作人員正在為當事人提供立案訴訟指引服務?受訪單位供圖
從1995年的12.31億元到2024年的20534.08億元,經濟總量跨越6600倍,書寫發展的高度。
1985年、1997年、2017年、2024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先后突破100億元、1000億元、1萬億元、兩萬億元大關,見證跨越的速度。
2024年,進出口總額突破4351億元,同比增長21.8%,高出全國16.8個百分點,彰顯開放的力度。
截至2025年6月,自治區各類經營主體達268.21萬戶,同比增長6.66%,激發市場的熱度。
數字無言,發展有痕,新疆七十載奮進歷程輝煌。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堅定不移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同時必須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爭取人心來推動經濟發展。”這一重要指示,為新疆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新疆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穩定,離不開法治的堅強保障。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政法機關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牢牢把握新疆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五大戰略定位”,堅持法治引領、民生優先,持續筑牢產業發展的制度根基,積極推動區域聯動發展與政策協同,系統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法治服務與保障能力,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探索出一條以法治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奮進之路。
自貿法庭護航絲路發展
駝鈴悠悠,穿越千年。西漢駝隊手持都護府文書踏過沙海,盛唐胡商懷揣市舶司契書穿行西域。如今,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涉外法庭的一紙裁判文書,正成為新時代的“通關文牒”。
法治與開放,從來相輔相成。2019年至2024年,烏魯木齊涉外糾紛案件數量曲線與外貿增速高度吻合——2023年案件量達峰之際,正是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700億元大關之時。兩條同步躍升的曲線,清晰勾勒出新疆從“通道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戰略升級。
2025年3月20日,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烏魯木齊片區法庭(以下簡稱“自貿法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務區揭牌。這份獻給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司法厚禮,創下中國司法史上一項新紀錄:首次實現從最高人民法院到基層法院的四級法院一體化入駐同一法務區。
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志棟(援疆)介紹,自貿法庭立足“一站式、全流程、專業化”目標,設立涉外、知識產權、商事等五個專業化審判團隊,推出外國法查明、在線庭審、跨境調解直通車等多項訴訟服務。法庭成立五個月來,共受理各類案件2103件,其中知識產權案件167件,涉外案件33件。
2023年秋,烏茲別克斯坦供應商阿某通過中間人向新疆商戶開某供應價值10.85萬元的貨物,開某稱因物流原因未收到貨物,故一直未向阿某支付貨款。之后,開某雖出具了一份維吾爾語打印的《還款協議》并簽字捺印,但阿某的權利實現因跨國距離、法律與商業習慣差異以及語言障礙陷入僵局。因自行維權受阻,阿某于2025年4月將開某訴至自貿法庭。
“涉外民商事糾紛在送達、法律適用及跨境司法協作等方面往往面臨特殊挑戰。”承辦法官指出。受國際旅行限制及烏茲別克斯坦當地公證流程影響,阿某難以赴自貿法庭辦理委托手續。法庭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跨境訴訟當事人提供網上立案服務的若干規定》,創新采用“多語言協同+數字化解紛+柔性調解”機制,調配通曉烏茲別克斯坦語的干警協助翻譯,通過線上視頻完成身份驗證、委托訴訟見證,為跨境訴訟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突破地域限制,最終促成雙方調解并保持合作意愿。
該案是自貿區依法多元化解涉外糾紛的生動縮影,也折射出區域開放進程中對司法服務保障的迫切需求。
“新疆在迎來更多經貿合作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日益增加的涉外經濟糾紛,對域外法查明與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自貿法庭負責人呂靜雅表示。2020年9月,新疆大學與自治區高院共同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法律查明研究中心”,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家專注涉外法律查明的機構,為區域法治合作奠定基礎。自貿法庭引入該查明中心,推出“查明中心+法官團隊”協同模式,建立覆蓋中亞五國的法律數據庫。通過高效整合司法數據與學術資源,建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為社會各界提供便捷、準確的外國法律查明服務。
在糾紛化解機制方面,自貿法庭積極拓展國際視野,引入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的調解資源,還精心培養本土涉外法治人才,推動盡快成立涉外法律服務專家人才庫。自貿法庭開創先河,引進來自23個國家的63名國際商事專家委員,使這座絲路法務區擁有了“國際智囊團”。多元文化背景的專家深度參與涉外糾紛調解,為跨域商事爭議解決注入國際化、專業化解紛智慧。
另外,自貿法庭創新建立“在烏外商投資企業法治服務港”,制定了《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烏片區法庭在烏外商投資企業法治服務港機制》,通過銜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務區”實體化運行機制,依托自貿試驗區263項改革試點任務,與司法行政、發改、商務、市場監管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聯動,構建覆蓋外資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務體系。自2025年3月啟動以來,該機制已在汽車銷售、機場商業體入駐、知識產權保護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法治保障行動,為深化新疆與中亞地區經貿合作持續注入法治動能。
開放不止步,法治不缺位。“自貿法庭的設立,標志著法治這一推動高水平開放的‘軟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正為新疆打造向西開放橋頭堡、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提供堅實支撐。”烏魯木齊市中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筑牢產業興旺根基
走進昌吉市公安局三工鎮派出所,208面錦旗層層懸掛,如同一段無聲而鏗鏘的榮譽史詩。自2009年獲評一級公安派出所,到2023年成功創建自治區級“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這支43年始終保持“零違紀違法”的公安鐵軍,用忠誠與堅守,筑起了安全生產的銅墻鐵壁。
盛夏的三工鎮工業園區里,貨車川流不息、機械交響轟鳴。而在“警企聯防工作室”內,昌吉市公安局三工鎮派出所所長魏鋒剛剛促成一場合同糾紛的雙方握手言和。企業人事經理由衷感嘆:“民警駐點,就像是我們多了一位身邊的‘法治管家’。”面對企業密集、人流交織的現實挑戰,派出所傳承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推出“四聯四合”工作法,讓警務服務融入企業發展的肌理。
“自從轄區快遞企業試點以來,‘三位一體’聯調模式已推廣至24家企業,做到了‘矛盾不出企’——普通糾紛內部化解,復雜問題聯動處置。”魏鋒介紹。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2024年轄區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2%,治安案件下降8%;自2022年以來糾紛調解量逐年遞增,累計成功化解191起涉企矛盾,助力打造轄區更多的企業實現“零發案”。
面對不斷翻新的詐騙手法,派出所主動走進企業,開展反詐講座與普法課堂,讓員工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發問”。“陌生鏈接不點擊,轉賬匯款必核實”——法治意識如涓涓細流,正漸漸滲入企業運行的日常。一位企業負責人坦言:“派出所真正幫我們堵住了管理漏洞、筑牢了風險防線。”
知識產權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新疆吉木薩爾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蒜之鄉”,其特產白皮大蒜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漢朝。又到收獲時節,農戶俯身田間拾起顆顆飽滿的蒜頭。然而,這片孕育優質名蒜的土地,也曾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局。
轉變始于檢察機關精準溫暖的介入。2022年5月,吉木薩爾縣人民檢察院發現多家市場及電商平臺公開銷售所謂的“吉木薩爾白皮大蒜”,而此時本地新蒜尚未成熟。檢察院隨即協調縣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會議,推動地理標志使用規范與品牌建設。專業團隊全面入駐,從包裝、宣傳到標準制定全程賦能,出臺《吉木薩爾白皮大蒜地理標志產品標志使用規范》,通過電視、網絡、機場大屏等多渠道傳遞“真蒜”宣言——讓品牌在法治陽光下茁壯成長。
近年來,昌吉市人民檢察院深入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全面履行檢察職能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充分發揮“四大檢察”職能,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通過“掛案”清理助力企業輕裝上陣,設立“綠色窗口”快速響應企業訴求,“法律幫幫團”走進園區提供輔導,“送法進企業”幫助防控經營風險……構建出一套精準滴灌、全程陪伴的法治服務體系。
昌吉市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聚焦企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完善涉企案件快速響應機制,深化“掛案”清理與執行活動監督,以更高水平的檢察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讓法治成為產業騰飛的堅強翼護。
南疆振興的法治路徑
2015年11月,自治區黨委召開成立60年來首次南疆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如今,這個“棋眼”正在法治的護航下,一步步落子生輝。
當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胡楊抽出新綠,葉爾羌河的清波倒映著白鷺的身影,這幀幀畫面不僅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更鐫刻著檢察公益訴訟守護生態的法治足跡。
在和田地區于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村民們俯身苗間,熟練地為梭梭嫁接肉蓯蓉。“風沙從前像一頭猛獸,年年吞掉我們的莊稼”,一位正在作業的村民擦去額角的汗水,手指輕撫過梭梭苗,“現在你看,沙子里真的能長出‘金子’!”
變化的背后,有一支看不見的法治力量在守護。近年來,和田檢察機關深入治沙一線,針對非法開墾、毀壞治沙設施等違法行為,精準開展公益訴訟監督。推動建立了“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司法審判”生態治理新機制,攜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十余個部門,與阿里、烏魯木齊軍事檢察院及科研院校聯手,構筑起一道堅實的司法屏障。
“綠色發展方式是連接經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橋梁。”和田地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喬明舉表示,“于田縣持續構建集防沙、治沙、用沙于一體的沙產業鏈條——沙漠鎖邊工程穩步延伸,梭梭嫁接肉蓯蓉變身‘沙漠金礦’,玫瑰與中藥材復合經營顯著提升土地效益。生態與經濟的協同共贏,正在法治框架下逐步實現。”
鄉村振興是凝聚民心的基石,更是推動南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在和田市拉斯奎鎮博斯坦阿勒迪村,一座昔日閑置的舊幼兒園如今煥然一新,變身成為熱鬧的拉斯奎鎮博斯坦阿勒迪村婦女就業基地。廠房內噠噠的機器聲不絕于耳,這座曾經被荒廢的集體資產,如今已成為79名婦女實現安穩就業的振興基地。
走進這間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工坊,縫紉機排列整齊,員工們正在趕制訂單。她們中既有二三十歲的年輕婦女,也有年逾古稀的長者。70歲的托合提薩伊普罕·艾合麥提尼亞孜是工坊最年長的員工,一邊照看家里的老伴兒,一邊在這里獲得穩定收入。“從家走過來只要五分鐘,工資從不拖欠,還簽了勞動合同,心里特別踏實。”她的話語樸素,卻折射出法治保障下的民生溫度。
“以前最讓我們企業頭疼的就是重復檢查、多頭管理,現在好了,‘綜合查一次’實施以后,檢查次數明顯減少,工廠的負擔大大減輕。而且所有檢查事項都在網站上公開,整個流程越來越規范、透明。”就業基地負責人感慨地說。
“以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推進,明確時間表與任務書,推動行政執法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躍升,助力優化營商環境、護航鄉村企業發展。”和田地區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和田地區地、縣兩級已設立行政執法監督聯系點59個,聘請監督員50名,實現監督機構和專用印章全覆蓋。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地區集中公布21個部門共342項行政檢查事項,明確檢查內容與頻次上限,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同時,建立健全涉企投訴“受理-辦理-反饋”閉環機制,自2023年以來辦結投訴37件,整改率達到100%,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截至目前,和田地區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總量達22.13萬戶,同比增長4.6%,其中企業數量增長11.6%,個體工商戶增長3.6%。經營主體的穩健成長,正是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鮮明印證。
“當前,南疆多地正在法治框架下推進產業培育與民生改善有機結合,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區域實際、具有邊疆特色的振興路徑。法治,不僅為南疆經濟社會運行制定規則,更為共同富裕注入實實在在的底氣與信心。”和田地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民主法治建設成就與展望”系列報道之四|法治賦能高質量發展跑出富民興疆“加速度”)
文/周翠芳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2025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