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2025年3月16日,帕米爾高原的寒風裹挾著雪花,在通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喬爾波村小尚亥牧區的牧道上呼嘯。
該縣公安局波斯坦鐵列克派出所所長李鑫林和民警買買提艾力·斯拉依力背著重達10公斤的警務背包,深一腳淺一腳走向海拔3200米的春季牧場。
這個印著“背包警務”字樣的背包里,裝著戶籍辦理指南、警民聯系卡、牧民暫住登記表,還有三塊為牧區老人準備的備用電池——這是烏恰公安深化政務服務的生動縮影。
“馬背警務隊”跨越最后一公里
2024年12月18日,波斯坦鐵列克鄉居魯克巴什村的牧民艾山江·別克至今記得那個飄雪的清晨。
當他為剛出生的女兒無法及時辦理出生證明發愁時,派出所的“馬背警務隊”馱著移動辦證設備出現在帳篷前。
“民警連接手機熱點操作電腦,哈氣在鏡片上結了冰都沒察覺,艾山江抱著襁褓中的女兒,看著民警凍得通紅的手指在鍵盤上跳動,牧民帳篷里傳出了新生兒的第一份身份證明。”
這樣的場景在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6個村已成常態。當地派出所創新推出“背包警務+馬背警務”服務模式,針對牧區轉場規律繪制“服務路線圖”,警務跟著牧民走,為牧民眾及時辦理戶政、交管等業務。
2025年以來,“馬背警務”累計行程2600公里,辦理戶籍業務69件,送證上門124次,被群眾親切稱為“移動的派出所”。
政務服務“雙語指南”架起連心橋
“熱合買提!熱合買提!”在烏恰縣政務服務大廳公安局窗口,柯爾克孜族老人庫爾班·艾莎用生硬的漢語向窗口服務民警蔣卜連聲道謝,他剛在窗口領到了補辦的社保卡。
政務大廳里,維漢柯三語服務指南擺放在醒目位置,每個辦事窗口都有專屬翻譯工作人員,群眾掃二維碼也可獲取語音指引。
這項始于2020年的“語言橋梁”工程已初見成效: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平均壓縮40%,群眾滿意度躍升至98.7%。更讓人驚喜的是,民警在入戶走訪時發現,很多群眾手機里都保存著烏恰縣公安局制作的雙語版“電子辦事寶典”。
24小時服務不打烊
深夜11點的烏恰縣城中心,24小時便民警務服務站依然亮著溫暖的燈光。
剛出車到和田地區回來的青年哈斯木·艾力機動車駕駛證期滿,但由于第二天一大早得出車拉貨去烏魯木齊市,急需辦理換證業務,因時間太晚,哈斯木正愁去哪里辦理。隨后,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烏恰縣公安局城鎮派出所和諧小區便民警務站。
“當看見警務站燈還亮著的那一刻,我整個人就放心了,沒想到這時候警務站還不打烊。”而后從拍照、錄入信息到換證,全程用時不到5分鐘。“以前要請假跑來跑去的辦,現在就像在ATM取錢一樣方便。”自助拍照體檢一體機上的使用記錄顯示,每月服務群眾超150人次。
2025年以來,烏恰縣公安局在“新疆公安微警務”小程序上共辦理戶政業務3500余件、交管業務2300件、出入境業務115件,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從帕米爾高原的牧區帳篷到縣城的24小時服務不打烊便民警務站,烏恰縣公安局用腳步丈量民情,以科技提升效能,讓政務服務既有雪域高原的力度,更帶著貼近民心的溫度。
正如牧民諺語所說:“最暖的火塘在帳篷里,我們的心就放在肚子里,因為最親的親人就在身邊。”烏恰縣公安局廣大民警,正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在祖國西陲描繪著新時代的“楓橋經驗”畫卷。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