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今年10月初,昌吉市大西渠鎮村民看見往日里水火不容的黃某和劉某竟坐在昌吉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院子里與法官一起喝茶,大家驚嘆不已。
原來,今年開春,在鎮里承包1300多畝地種棉花的黃某找到劉某為其平整土地并播種,兩人約定費用5萬余元。然而,由于劉某播種的20多畝棉花未出苗,導致黃某后續重新找人補種產生新的費用,遂不愿支付尾款,兩人就鬧到了法院。
在大西渠人民法庭“蓋碗茶調解室”,法官端出蓋碗茶,向雙方釋法晰理,分析利弊,5盞茶后,黃某當庭支付協商后的尾款,堵在雙方心里的疙瘩也就此打開。
大西渠人民法庭管轄三鎮一鄉兩園區(大西渠鎮、二六工鎮、榆樹溝鎮、阿什里鄉、昌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昌吉市閩昌工業園區),轄區城鄉交織、矛盾糾紛易發。為了更好服務群眾,大西渠人民法庭將當地老百姓的飲茶民俗融入糾紛調解,推行“蓋碗茶調解法”,即以茶臺替換法臺,以平易近人的語言替換法言法語,運用親情疏導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糾紛。
如今該調解模式已從最初的法官“單打獨斗”的1.0版本,升級到打造呼應融合的互聯平臺,搭建村組、社區自治共治體系的3.0版本,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借助茶香走進十里八鄉。
今年8月,由于對村委會將土地承包給某企業有異議,大西渠鎮一些村民通過極端方式阻礙企業耕種,造成不良影響。大西渠人民法庭得知此事后,第一時間邀請該鎮政法書記、律師、鄉賢代表、老干部以及法律咨詢專家等,會同法官、村“兩委”等共同研究案件化解,形成“首席把脈、專家會診、在基層解疑難”的模式,多次和企業負責人、村委會干部進行協調溝通,一家一戶走訪村民,聽取群眾意見,深入淺出地辨法析理、耐心疏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雙方最終達成調解意見,企業順利播種。
讓企業和當事人感到暖心的不止這一件事。
“法官,我們這個案件還有1天就到給付期了,對方一直不給錢,咋辦呀?”近日,某公司的代理人張某某愁眉不展拿著訴前調解裁定書來到大西渠人民法庭尋求幫助。
“您別急,我們先給對方公司發一份《督促履行義務告知書》,看看情況再說。”很快,法官就和對方公司取得聯系,果不其然,第二天,對方如約支付了案款。
近年來,大西渠人民法庭持續營造安商、暖商、穩商的法治環境。對于疑難復雜的涉企案件,該人民法庭開通快立、快審綠色通道,一方面由承辦法官在巡回辦案點公開開庭進行審理,讓企業在“家門口”開庭、調解,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有效發揮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智囊團”“人才庫”作用,因案施策,扎實推進轄區矛盾糾紛化解,為民解憂。
此外,為了更好服務轄區企業,大西渠人民法庭每周二派一名員額法官在“昌吉國家高新區訴源治理工作站”值班,針對企業經營中的疑點、難點問題及時提供法律咨詢,定期在高新區開展巡回法庭,邀請企業旁聽典型案例,在源頭杜絕同一類糾紛的形成,強化企業法治思維和風險意識。目前,該人民法庭已化解糾紛328起,追回工資報酬200余萬元,督促企業自動履行標的額達300余萬元。
大西渠人民法庭的很多做法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被授予全國優秀人民法庭稱號,三任庭長也連續獲評全國優秀法官、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昌吉市人民法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郝建庭表示,人民法庭工作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技巧便是“情理法”的靈活運用,沏好“蓋碗茶”,架起“連心橋”,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變成服務宗旨,要多想一點、多走一步、多做一些,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肯定,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好人民法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