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6月3日,在墨玉縣人民法院扎瓦人民法庭的止爭調解亭里,扎瓦鎮居民圖某與弟媳茹某正開心聊天。
望著這一幕,你不會想到,一年前,二人之間還劍拔弩張。
圖某與茹某的糾紛源于18年前。
2006年,圖某將32平方米的土地交給弟弟麥某使用。麥某在這片土地上修建了商鋪,準備開商店。第二年,麥某意外去世,商鋪也一直處于閑置狀態。
2014年,圖某在弟弟修建的商鋪后面建了6間門面房用于出租,但弟弟的商鋪影響到了圖某門面房的經營。
當初將土地交給弟弟使用時,雙方并未簽署協議,圖某和茹謀圍繞商鋪的產權產生爭執。
扎瓦人民法庭庭長阿帕爾·加帕爾告訴記者,兩家因這起糾紛鬧得很不愉快,鄉鎮干部和村干部多次組織雙方調解,但因雙方在土地和房屋的歸屬及補償等問題上各執一詞,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導致矛盾一直未能化解。去年7月,雙方來到扎瓦人民法庭。
訴狀交到阿帕爾手上,他詳細了解糾紛的緣由,認為雙方前期因缺少有效溝通,彼此的訴求未能明確傳達給對方,事情還未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于是,他將雙方約到止爭調解亭進行調解。
7月的止爭調解亭環境優美,阿帕爾和雙方開始暢聊。
“地是我的,商鋪自然也是我的,這沒啥好爭議的。”圖某說。
“商鋪是我丈夫搭起來的,花了家里不少錢,憑什么你一句話就要拿走。”茹某不甘示弱。
阿帕爾制止了雙方的爭吵,說:“別急,我們先看看法律上對產權是怎么規定的。”
阿帕爾向他們講解了民法典中關于物權的相關條款,讓他們明晰法律規定和各自的權利義務,隨后結合親情對雙方進行調解。
“親情多么珍貴,麥某雖然不在了,但親情不能斷,為了這點財產而傷了親情,值得嗎?”聽了阿帕爾的話,雙方陷入思索。阿帕爾趁熱打鐵,對雙方分別勸說。
“茹某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也不容易,你是哥哥,要體諒他們的不易。”“大家都是一家人,好好商量,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阿帕爾的勸說下,雙方的隔閡慢慢化解,最終達成協議,麥某搭建的商鋪歸圖某所有,圖某向茹某補償5萬元。
“走出法庭,在輕松的氛圍中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真正實現案結事了,就是我們建設止爭調解亭的目的。”阿帕爾對記者說。
近年來,扎瓦人民法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工作思路,與管轄范圍內的5個鄉鎮對接,成立駐庭調解室,安排人大代表及鄉鎮干部、鄉村干部、人民調解員駐庭調解。推行駐庭調解,一方面以案代培,引導人民調解員規范調解協議,提高調處技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方力量,用心、用情、用理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力爭讓矛盾糾紛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