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塔城地區額敏縣額敏鎮塔斯爾海村的榆柳巷,居住著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9個民族32戶人家,家住巷口的馬新華是額敏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車管所的一名退休民警。一直以來,她樂善好施、惠民暖心,被親切稱為“馬大姐”。在她家的小院里,她與“三位親人”守望相助的故事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和各族干部群眾慕名前來參觀學習。
這幾天,年滿6旬的馬大姐剛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在家中靜養,行動不太方便。每天,郊區鄉錫伯特村村民沙依拉古麗·阿哈依都在身邊照顧她,幫她擦洗傷口、做飯,照顧家里的一切。

“她每天把做好的飯,喝的開水端到我手上,給我洗頭,擦身子,像女兒一樣照顧、關心我,特別溫馨。”馬新華說。
“今天米飯,明天拉條子,天天做的不一樣,想讓她多吃一點,早點好起來?!鄙骋览披愓f。
沙依拉古麗是馬大姐家迎來的第二位“親人”。說起兩人的相識,還得從2009年兩人的一次相遇談起。
當時馬新華在路邊,看到一個孕婦在搬運麻袋,就過去問她,“大妹子,你背這么重的東西,會很危險的。”聽后她流下了眼淚說,“大姐,我沒辦法啊,丈夫病倒了,今天房東要房租,我交不起,就出來打工?!?/p>
想到自己家有幾間小房子,就說,“這樣子吧,我家有避風擋雨的房子,你一個月可以省下來500塊錢?!瘪R新華說。
聽到這個好消息,沙依拉古麗還完房租,就帶著丈夫和生活用品搬到了馬大姐家。
“他們的家當特別少,一個哈薩克族的花氈子、兩床被子、兩個包,還有一個小小的煤氣灶、面粉和清油,除此一無所有?!瘪R新華說。
看到兩人生活很困難,馬新華每次做飯就多做一些,經常叫夫妻倆一塊吃,不久后,沙依拉古麗生下了寶寶,馬新華每天變著花樣給做有營養的飯菜。但如何讓新來的這家人有穩定的生活來源,成了馬大姐考慮最多的問題。
馬新華說:“我不能長期養他們,我一個人工資哪能夠那么多人吃呢?我想讓他們自己有創收,要有掙錢的地方?!?/p>
沙依拉古麗坐完月子,馬新華就買來面粉,鼓勵夫妻倆打馕創收。
“我們的馕全部掉到馕坑里面,亂七八糟的沒人要,全部失敗了,大家吃了兩個月的馕?!瘪R新華說。
打馕這件事行不通,馬新華不斷尋思該怎樣讓這一家有創收的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她決定讓沙依拉古麗的丈夫葉爾木拉特·克孜汗當大車司機??墒且驗閷W歷太低,不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考取駕照成了難題。那時,馬新華每天下班回來就教他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為了督促他們學習,馬新華像老師管孩子一樣嚴厲,差點把葉爾木拉特逼走。
每天教的字必須會默寫,而且會看圖說話。面對這樣的要求,葉爾木拉特感覺馬大姐要求太高了,甚至和妻子商量要從馬大姐家搬走。
“她像老師一樣教我們讀寫,當時,我們都怕她,學的不好她要批評我們?!比~爾木拉特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嚴格要求學習,葉爾木拉特終于拿到了大型車輛駕駛證。隨后,馬新華找大車司機幫忙指導葉爾木拉特操作技巧,后來,考上了額敏縣環衛部門,開起了灑水車和掃路車,妻子在交警大隊找了份保潔員的工作。2021年,他們在額敏縣城購買了新房,這才從馬新華家搬出去。
“現在,我和丈夫兩人一個月6500塊,特別滿意?!鄙骋览披愓f。
“她是一個好人,一直在幫助我們家?!比~爾木拉特說。

馬大姐的手術同樣牽動著吾拉孜別克的心,在每天工作的間隙,吾拉孜別克都要撥通視頻詢問下警察媽媽的身體狀況,他是馬大姐家的第三位親人,也是在一生中最灰暗的時候遇見了暖心的馬大姐。
吾拉孜別克說:“現在怎么樣?”
馬新華說:“媽媽身體挺好的呀,警察媽媽很堅強的,不要為我操心。”
“我兩歲時,父母去世了,姑媽把我帶大,來額敏縣上初中時,姑媽突然病了,特別困難,我想先不上學了,早一點出來打工工作,給家里面減輕負擔?!北鴪F第九師165團職工吾拉孜別克說。
正當吾拉孜別克面臨輟學時,馬大姐把他接回家里一起生活,資助他完成了初中、技校的學習。畢業后,吾拉孜別克先是當輔警,后來通過考試,成為165團的正式職工。
“我覺得我媽媽特別善良!特別喜歡幫助別人,要是沒有她的幫助,現在我也沒有這個生活,媽媽在我心里就是我的偶像,我也會去幫助更多的人。”吾拉孜別克說。
“2004年12月,天氣特別冷,夜間夜查很晚了,看路邊上一個人徘徊著,感覺隨時要倒下,走到跟前一看是位老人,看他渾身發抖,就詢問他需要幫助嗎?他說不出來什么話,褲子短短的,襪子都沒穿,我覺得這個老人可能落難了,于是邀請大叔到家里喝茶暖暖身子,隨后,就把老人帶回了家?!瘪R新華說。
仔細詢問后得知,老人膝下無兒無女,老伴也已過世,平時靠打零工、撿廢品為生,熱心的馬新華決定收留老人,馬新華夫婦像照顧自己的父親一樣,照顧著這個“漢族爸爸”,20年過去,這里已成為楊吉春真正的家。今年84歲的楊吉春老人,是馬大姐家迎來的第一位“親人”。

在馬大姐家住的期間,老人先后兩次住院,花了五六萬元,都是馬新華跟親朋好友借的。為了讓老人放下拘束的感覺,馬大姐得知老人愛鴿子,就讓丈夫買來鴿子和老人一起喂養。隨著居住的時間漸長,老人逐漸融入了馬大姐家,他也在心底里認準了這個“兒媳”。
“有一次,我在上班,突然下起大雨,老人冒著雨來送雨傘。他自己沒打傘,把傘揣在懷里,褲腿都淋濕了,鞋子也濕透了,我當時特別感動。有時,我晚上夜檢回來,他不睡覺,就坐在門口抽煙等我?!瘪R新華說。
“像照顧親人一樣照顧我,我在這就像他的爹一樣,想吃什么就給做什么。”楊吉春老人眼含熱淚地說。
2020年,退休后的馬新華繼續發揮余熱,在社區支持下將家中一間3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后來,在遼寧援疆資金支持下,小院改造升級成“馬新華民族團結大院”,自2022年4月1日正式開放以來,已經接待2萬多人參觀。
如今,大院門口的墻上掛了“雷鋒精神傳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巾幗教育基地”等10余塊牌子。同時,馬新華還經常幫助社區協調鄰里矛盾,先后獲得“全國最美家庭”“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
“今后,我會繼續發揮余熱,為促進各民族團結、促進鄰里之間和諧,為公安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瘪R新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