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喀什邊境管理支隊大同邊境派出所堅守高原守護牧民平安
從廣西靖西到南寧,換乘航班飛新疆喀什,再坐8個多小時的汽車來到位于帕米爾深處的大同鄉,三天時間、5000多公里路程,探家歸隊的民警李光禧除了隨身行李,還背回三棵砂糖橘樹、三棵菠蘿蜜樹和兩棵荔枝樹。
回到單位已經是4月20日凌晨兩點多,李光禧顧不上疲勞,跟戰友們連夜把樹種進陽光溫室里。從老家帶樹苗,是大同邊境派出所民警的習慣,如今,這里種植著來自全國不同省區的樹種,有人稱其為“陽光溫室里的五湖四海”。
對于守衛在高原深處的民警來說,家鄉的樹既是一種寄托,更是一種信念,“樹能在這里扎根,我們也能。”
“與鄉親們相依為命”
“大同”在塔吉克語中的意思是峽谷。一條河流、一條峽谷,在帕米爾高原深處形成一連串綠洲,1784名塔吉克族牧民零星分布其中。喀什邊境管理支隊大同邊境派出所就守在牧民身邊,用所長黃加勐的話說就是“與鄉親們相依為命”。
從最近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出發,150公里長的道路在帕米爾群山之間上下穿梭,似乎永遠都沒有盡頭。腳下是萬丈深淵,頭頂經常有落石滾下,民警們最大的感受是,“進去不想出來,出來不想進去”。
李光禧初次來大同是在2019年冬天,他和來自河北張家口的崔景松以士兵轉改民警的身份從內地來新疆戍邊,當時進大同的路大都還是搓板路。乘車從喀什出發,穿過村莊、戈壁,不久就一頭扎進雪山之間,從白天走到晚上,從人跡寥寥走到亙古荒涼,原本還昏昏欲睡,最后卻變得格外清醒。
夜幕降臨后,兩人看著車窗外漫無邊際的黑暗,聽著車輪碾過積雪、石子發出的“咯吱”聲和“噼啪”聲,一路默默無語。
不只是他們,就連常年曾在新疆戍邊的黃加勐也對大同的路心存畏懼。2022年臘月二十八,他被任命為大同邊境派出所所長,支隊領導送他進山途中,他一遍遍問“還有多遠”,被告知“還早著呢”,后來干脆懶得再問。他此前任塔什庫爾干邊境派出所教導員,“塔縣就夠偏了,沒想到大同更偏。”
還有更難的時候。由于依山傍水而建,道路經常被葉爾羌河的夏季洪水沖毀,與外界交通隨之中斷。中斷最久的一次在2022年7月,洪水沖毀了路基,山上又落下一塊巨石擋在路中央。派出所把僅存的給養留下一部分,其他的則分給已經斷糧的牧民。眼看物資告罄,民警聯系山外把給養送至道路中斷的地方,由對岸警務室民警和護邊員把物資扛到葉爾羌河上的一道索橋前,通過索道運進來。
“來之前從沒想到,還有這么艱苦的地方。”李光禧說。路成為每名大同戍邊民警最生動的第一課。到派出所的當晚,李光禧幾乎失眠,“當時就想,咋會來到這個地方”,但后來,他成為融入大同最深的民警之一。
“多做點有意義的事”
大同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山。派出所被夾在三座巨大的山峰之間,帕米爾冷峻的山峰時刻懸在頭頂,壓得人喘不過氣。每年7月至8月是大同的雨季,山洪裹挾著巨石砸在山體上,沒日沒夜發出巨響,擾得人徹夜難眠。
除了心理上的壓抑,大山還威脅著民警和牧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22年7月,一場泥石流突襲轄區克其克同村,所幸民警疏散及時,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8戶牧民的房屋被幾乎泥沙淹沒,民警和護邊員連續奮戰一個星期,才將房屋全部清理完畢。
山高與路遠一起,成為大同最鮮明的標簽。有一次,黃加勐給老家戰友視頻展示自己的工作環境,對方調侃說,“你們在這兒有啥意義?是怕山丟了嗎?”他一時語塞。
但年輕民警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多做點有意義的事”,每個人也都在這里有了不同的人生收獲。1998年出生的崔景松原本是一名部隊駕駛員,來新疆前“只會開車,家務也很少做”。在大同,他在與牧民相處的過程中學會了簡單的塔吉克語,還有打馕、煮奶茶、種麥子、打牧草,這是他與轄區群眾打成一片的“秘訣”。
李光禧說話帶有明顯的廣西方言,初到轄區跟牧民溝通困難,他憑借扎實的群眾工作贏得大家擁護:照顧轄區兩位八十多歲的塔吉克族老人、幫助身患殘疾的兒童治療疾病、幫助務工人員要回五萬多元工資……他也成為轄區群眾口中的“廣西老表”。“你走在路上,老鄉們遠遠地跟你打招呼,叫你去家里喝碗奶茶、吃一口馕,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李光禧說。
今年27歲的李明洋2016年分到大同,是派出所“資歷”最老的民警之一。“總不能做一輩子飯吧”,帶著這樣的想法,他通過努力學習,從一名炊事員成長為派出所能夠獨當一面的內勤。“跟大家一起守在這里,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在經歷最初的思想波動后,黃加勐想到的是“至少要對得起轄區群眾”,他決心要把群眾工作做得更好,在他的倡導下,民警們入戶走訪時幫忙劈柴、耕地、打牧草,從塔縣為村民帶些磚茶,一對一結對關愛轄區孤寡老人,主動參加牧民的紅白喜事、幫助牧民發展旅游經濟……
點滴小事,積累起群眾對派出所最大的信賴。牧民不但遇到困難會率先求助派出所,還用自己最樸素的方式表達感謝,每到水果成熟季節,派出所每天都會收到牧民送來的杏子、桑葚和蘋果,民警也會回贈面粉、蔬菜等表達感謝。
“能得到群眾肯定,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能夠平平安安的,這就是我們在這里最大的意義。”黃加勐說。
“總要有人守在這里”
在社交平臺上,大同以杏花聞名。每年4月中旬是杏花盛開的季節,外地游客蜂擁而來,但這種熱鬧的情景只有一個星期。當杏花凋謝,游人散去,大同便重歸靜寂。
特別是在漫長而枯燥的冬季,一旦大雪封山,每晚8點以后,全鄉“幾乎見不到人影”,只有偶爾響起的犬吠聲。來過大同的人都說這里“苦”,但民警們不愿說苦,“苦也好,不苦也好,總要有人守在這里”。
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峽谷深處,每個人都學會苦中作樂。黃加勐利用休息時間刷完了電視劇《焦裕祿》《紅旗渠》……,電視劇中的人和事,是他在大同堅守的“精神源泉”。
年輕民警也有自己的方法。爬山、健身、在葉爾羌河上滑冰,最開心的是過集體生日。由于往來運輸不便,派出所每月會從縣城購買蛋糕,給當月出生的民警一起過生日。在做長壽面環節,其他人會為壽星們加入各種調料,加的最多的是酸、甜、辣三種,很少有人加“苦”。
當然,也有辛酸的時候。有一次,大同與外界的通信中斷,民警們只能到十幾公里外的庫克西魯克鄉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還有一次,民警伊力亞爾頸椎錯位,整個人幾乎無法行走,他乘車一路顛簸去塔縣看病,結果到了之后“脖子已經顛好了”。
2023年8月1日,崔景松的愛人從河北來隊探親,一路上經歷了看到雪山的新奇、高原反應的痛苦和漫長旅途的絕望,這才理解丈夫工作環境的艱苦,最后她抱著崔景松哭著說,“再也不跟你吵架了”。
李光禧每次回家,都被大家戲稱為“新疆人”,但在大同,他又是大家口中的“廣西老表”。“其實挺正常,在家的時間還沒有在單位多,大家都把大同當成自己的家。”
2023年,上級為派出所建起一座玻璃陽光暖房,里面設置了書吧、茶吧和點唱機。每當夜幕降臨,一天任務完成,民警們在這里看書、喝茶、“吼歌”,點播率最高的是《兄弟抱一下》。
除了休閑,暖房還兼具“實驗室”功能。民警們利用休假時機帶來家鄉的特色植物,種在陽光暖房里,如今,這里種滿來自全國各地的樹種。“要是能成活,就把這些樹推薦給鄉親們種。”李光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