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當被問及對法官的印象時,很多人都會回答應該是穿著法袍、手持法槌,在法庭上斷案。但在洛浦縣,人們常會在田間地頭、車間庫房看見洛浦縣人民法院園區法官工作室法官的身影。
就比如法官伊斯坎代爾·祖力凱爾乃尹,4月18日,當記者見到他時,他褲腿上沾著塵土,和同事剛從田地里回到園區法官工作室。
2022年初,園區法官工作室在該縣北京工業園區管委會成立,其業務覆蓋洛浦縣農業園區、洛浦縣北京工業園區和和田地區昆岡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200余家企業。
當日,伊斯坎代爾去的田地位于洛浦縣農業園區。“這次過去,主要是為了兩件事。”伊斯坎代爾說。第一件事是化解糾紛。農業園區有2600余畝土地因有租賃爭議一直無法種植,多次調解無果后,園區負責人遂聯系法官聯合調解。臨近中午,順利調解完糾紛的伊斯坎代爾又馬不停蹄地趕往該園區管委會,給企業負責人上普法課。
第二件事就是普法。這堂普法課的主題就源于這起土地租賃引發的糾紛。正值春耕農忙季,伊斯坎代爾覺得這類糾紛在農業園區具有典型性,便借此機會分享給企業負責人,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引導大家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
“走出去”,可以說是園區法官工作室每位工作人員的日常縮影。“工作室成立后,我們就想出了走出法庭的土辦法,辦案之余,我和同事一起下園區走訪,化解糾紛,排查隱患,改變了以往‘有求才應’的司法模式。”伊斯坎代爾說。
據悉,園區法官工作室是洛浦縣法院唯一一個法官工作室。為向轄區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法律服務,該工作室自成立以來,便開通了“立、審、執”“綠色通道”和“掌上立案”便捷通道,并不斷完善多元化機制,實行繁簡分流、縮短辦案周期、限時受理辦結等措施,受到企業一致好評。
但該工作室不滿于此,為提升審判質效,法官們主動調整工作模式,從等案上門向主動化解轉變,并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2023年底的一天,伊斯坎代爾在北京工業園區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在收集群眾困難訴求環節,收到某企業負責人乃某遞來的起訴書。據了解,2022年4月,乃某與徐某達成口頭協議,徐某購買乃某價值3萬元的槽鋼、角鐵等貨物。之后,徐某卻以各種理由一直拒絕支付貨款。無奈之下,乃某將徐某訴至園區法官工作室。
收到乃某的訴訟材料后,園區法官工作室立即組織團隊研究案情,制定解決方案,經多方協調與徐某取得聯系。在伊斯坎代爾的耐心調解下,徐某意識到錯誤。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徐某在一個月內付清貨款。
今年1月至3月,園區法官工作室訴前化解各類糾紛50件,有效減輕法院訴訟壓力,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