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深入推進“檢護民生”專項行動
無需提供身份證件、無需人臉識別,甚至入住無需辦理任何登記手續……近期,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多起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發現,轄區“網約房”頻頻卷入刑事案件,給社會治安造成極大隱患。
針對履職中發現的上述問題,秀英區檢察院聯合公安機關、屬地鎮街開展轄區“網約房”執法專項行動,共清查無備案登記的無證經營商戶19家,秀英公安分局對未按規定辦理住宿登記的5家商戶予以行政處罰,對2家違法違規商戶予以取締,并簽訂旅館業治安管理責任書,督促嚴格落實,有力凈化了住宿類新業態的經營秩序,切實把好未成年人入住安全關。
最高人民檢察院自今年2月在全國檢察機關部署開展“檢護民生”專項行動以來,各地檢察機關主動服務數字經濟建設,聚焦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存在的問題開展專項監督,加強勞動者特別是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引領新業態規范健康發展。
深化特定群體權益保障
三個月前,重慶市渝北區一些女性在網絡招聘過程中,因性別歧視被部分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如今,相關性別歧視內容均已消除。這一改變得益于渝北區人民檢察院與渝北區婦聯的共同努力,雙方攜手以法治之力保護婦女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
渝北區檢察院在轄區內開展“婦女合法權益保護”專項行動,對網絡招聘服務平臺開展大數據篩查時發現,某物流有限公司等10家用人單位在發布的招聘信息中,對13個崗位設定性別限制為“男性”。
為消除婦女就業的“隱形門檻”,渝北區檢察院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并成立專項調查組,同時邀請渝北區婦聯工作人員加入專項調查組,聯合開展調查。
此后,渝北區檢察院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收到檢察建議后,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積極履職,一方面,督促10家用人單位刪除性別歧視的崗位要求;另一方面,督促涉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對發布的網絡招聘信息進行全面篩查,并開展相關專題培訓,切實履行用工就業環節指導和監管職責。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協同婦聯組織,聚焦婦女平等就業等重點問題,加強統籌協調,實現專業化辦案與社會化保護配合銜接,在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保障領域形成工作合力,切實增強婦女兒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渝北區檢察院檢察長戴萍表示。
專項行動中,各地檢察機關加強勞動者特別是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深化特定群體權益保障。
為進一步織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網,浙江省溫州市檢察機關深化綜合履職、全面保護工作模式,以“我管”促“都管”,開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牽頭推動相關部門開展“無影燈式”聯動治理,解決私人影院等新興業態監管“暗影區”難題。
溫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實地走訪調研發現,私人影院普遍存在未依法許可備案、變相提供住宿服務、未成年人無需身份驗證可隨意出入、衛生狀況較差、超范圍經營等問題,由于其功能復雜性和經營范圍交叉性等特點,存在監管盲區。
為此,溫州市檢察院依托市預防和懲治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專班,多次召集相關部門進行會商,厘清各方監管職責,同時梳理全市私人影院名錄,提出專項整治計劃。全市相關基層檢察院開展私人影院公益訴訟監督治理,向相關部門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
溫州市檢察院還聯合相關部門出臺《溫州市私人影院治理實施方案》,建立信息通報、線索移送、執法聯動等工作機制,形成合力監督的工作格局。此外,為了更好地明確行業規范,凈化文娛環境,溫州市檢察院督促相關部門對私人影院經營業主開展約談,發放《行業規范告知書》,告知義務后督促其開展自查整改。
開展重點領域專項監督
隨著電商經濟蓬勃發展,網絡直播帶貨成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和互聯網業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或推介農特產品,或展現鄉村美景,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鄉村致富路。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尉犁縣人民檢察院開展“聚焦社區團購、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涉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檢察官走訪了帶貨產品展示區、物品存放區、直播區等工作場所,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從業人員資質和健康管理、直播間是否夸大宣傳、帶貨產品商標是否合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檢查。檢察官建議,直播營銷平臺應當制定直播營銷目錄,防范和制止違法廣告、價格欺詐等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提高知識產權風險防范能力。
電商平臺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規范新業態食品的管理,促進網絡直播帶貨食品安全更加規范化、合理化發展,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墻”。
食藥安全無小事。針對部分經營者利用電商平臺的隱蔽性,通過網絡方式銷售不安全的食品藥品的行為,各地檢察機關結合專項行動,開展食藥安全等領域專項監督,既抓末端、治已病,又抓前端、治未病,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近年來,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檢察機關陸續查辦了一批直播帶貨銷售涉嫌假冒注冊商標、假冒地理標志產品的案件。
“直播電商不僅可以拓寬農產品的流通渠道,緩解農產品出售難的問題,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綠農興云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岳巧云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直播帶貨的蓬勃發展,給新農業帶來新機遇,對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一些直播帶貨也存在假冒地理標志、假冒商標的情況,看似短期獲利,實則同時侵犯了正規直播帶貨從業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是直播帶貨等新業態領域健康發展的‘毒瘤’,必須堅決予以清除。”岳巧云說。
用心用情辦好民生案件
“我現在才知道,原來這些藥是不能在網上售賣的,今后一定要加強對法律法規的學習……”前不久,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人民檢察院在開展公益訴訟“回頭看”和法律宣傳行動中,一位藥店老板向檢察官反映。
為積極落實最高檢“檢護民生”專項行動,尋烏縣檢察院圍繞網絡新業態,密切關注百姓身邊的“藥匣子”。
尋烏縣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組檢察官了解到,某藥品作為含有特殊成分的復方制劑,濫用會有成癮風險,轄區內多家商戶通過某軟件網絡零售該藥品,然而根據有關規定,該藥品被禁止通過網絡進行銷售。
針對上述情況,尋烏縣檢察院依法向相關職能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書,督促其對藥店責令限期改正。相關職能部門在收到檢察建議書后,立即進行全面排查,并采取相應整改措施,規范零售藥店藥品經營行為。
全國人大代表、福州宏東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平勇認為,“舌尖上的安全”牽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與生命健康安全,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食品行業最重視的問題。近些年來,社區團購、網絡銷售、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給社會治理帶來了一些新挑戰。
“銷售渠道在變化,‘舌尖上的安全’卻不能打折。”蘭平勇表示,檢察機關開展的“檢護民生”專項行動瞄準新業態,可以說找準了做實司法為民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希望檢察機關用心用情辦好民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