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召開視頻會議,部署2024年春耕備耕農資打假工作。會議強調,要切實加大執法辦案力度,針對“忽悠團”進村兜售化肥和網絡越區違規售種兩個問題扎實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農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系農業產業發展,關系農民切身利益,事關糧食安全。我國高度重視農資質量安全工作,多年來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各地各部門統籌推進集中打擊與源頭治理,農資打假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農資產品質量穩中有升。統計顯示,全國種子、農藥、獸藥、飼料抽檢合格率達97%以上。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當前農資打假仍然面臨著一些新情況和挑戰,比如“忽悠團”進村兜售化肥和網絡越區違規售種兩個新型違法犯罪問題較為突出。所謂“忽悠團”,主要就是以欺騙夸張的方式售賣偽劣農資,這種方式十分具有蠱惑性、隱蔽性、游動性。現實中,一些不法分子采取“游擊戰”的方式進村虛假宣傳兜售劣質化肥,有的以免費送農藥、免費收小麥等手段誘使農村群眾到現場開農會并給群眾“洗腦”來購買農資產品;有的免費車接車送甚至請客吃飯,把群眾帶到某酒店會場,向其銷售偽劣化肥。由于這些農村群眾多為老年人和婦女,防范意識較差、法律意識淡薄,因此很容易上當受騙。而這些不法分子頻繁更換地點也加大了查處難度。
此外,不法分子通過QQ群、微信群等網絡通訊工具兜售假冒偽劣農資,延伸了違法犯罪的鏈條和路徑。可以說,“忽悠團”、跨區售種等農資造假行為實施速度快,出貨量大,嚴重破壞農業生產,且造成的損失往往具有滯后性,這也使得假冒偽劣農資與農民受損之間的因果關系認定困難。
針對當前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既要防止農資領域傳統的違法犯罪行為死灰復燃,也要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新“馬甲”來變本加厲。這就需要深入開展綜合治理。
首先,建立“宣、防、管、控”一體化的農資管理工作體系。“宣”就是宣傳農資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官方認證的農資銷售平臺、農資打假的典型案例、農資選購及使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等內容,以提高群眾的防范意識。“防”就是管理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農資銷售網絡、平臺開展檢查,提升平臺和網絡農資安全意識。“管”就是制定具體的農資管理工作方案,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能職責,常態化開展農資市場的營銷形勢研判,針對農資領域的假冒偽劣問題,定期開展專項整治,不斷改善農資營銷環境。“控”就是嚴格農資執法工作,對農資銷售店面、網站進行執法,加大巡邏檢查力度,防止假冒偽劣農資的銷售和販運。此次七部門聯合召開視頻會議,部署相關工作,對于發揮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形成各司其職、分兵把守、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其次,構建村民自治防控體系。以鄉村“兩委”(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為抓手,強化駐村工作隊和鄉鎮網格化的監管,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嚴禁各種推銷活動,對于未經許可進村推銷的“忽悠團”及時上報。
再次,規范網絡平臺經營行為,強化網絡售種新業態的監管。應嚴格按照視頻會議要求,對網絡平臺的許可資質、許可備案、銷售區域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同時,注意每季度對平臺的專項營銷活動進行檢查,嚴格網絡售種平臺責任制,確保平臺成為可靠的、優質的農資銷售平臺。
最后,突出行刑銜接,充分發揮刑事司法預防犯罪的功能。一方面,要嚴格行政執法,對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營銷開展持續執法監督,并注意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網絡巡查;另一方面,要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工作,構成犯罪的應堅決移送,形成高壓嚴打、重拳出擊的態勢,提高農資制假售假者的違法犯罪成本。
農資打假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一環,打掉的是制假售假者的“黑心”,打出的是農民增產增收的“信心”和廣大人民群眾餐桌上的“放心”。當前正值春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是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購買使用的高峰期。期待有關部門積極行動,密切配合,助力糧食生產再奪豐收。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