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屆“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七屆“中國水周”,主題為“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連日來,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增強公眾的節約用水意識。
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節水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推動節水制度、政策、技術、機制創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全社會節水意識明顯增強。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用水需求日益增長,而現實中水資源浪費現象仍常有發生。比如不少人在刷牙、洗澡涂沐浴露時不關水龍頭;一些會議、比賽、慶典活動結束后,會出現大量沒有喝完而被遺棄的礦泉水。此前,有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缺水型城市,大量優質自來水被用于綠化澆灌、道路清掃、施工降塵等,再生水被直接外排河道;個別干旱地區甚至違規建設“景觀湖”。由此可見,節水工作依然艱巨,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剛性約束,不僅要用硬規則使節水成為企業和個人的自覺行動,而且要通過硬指標、硬措施來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值得關注的是,國務院近日公布的《節約用水條例》,立足我國基本水情,針對節水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從工業、農業、生活等多個方面提出了綜合性的節水措施;從取、供、用、排和非常規水利用等維度對全過程節水作出了諸多規定,既完善了節約用水的激勵機制,也強化監督執行,嚴格法律責任,為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保障國家水安全夯實了法律基礎,將極大增強全社會參與節水的內生動力,讓節水行動更有力度,從而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
水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必須精打細算用好,從嚴從細管好。節約用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無論是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是各行各業和每一個人,都要積極行動,落實踐行保護和節約水資源的責任,在節水上下足“繡花”功夫,讓節水、愛水、惜水、護水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