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司法部全面加強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制度建設、質量建設、隊伍建設,加大監管力度,不斷提高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規范化、法治化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國經司法行政機關登記的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287家,鑒定人5098名,自2015年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納入統一登記管理范圍以來辦理案件10萬余件,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執法司法活動提供了重要證據支撐。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對于打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資源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檢察機關充分履行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職責,辦理了大量相關案件,為保護生態環境資源作出了積極貢獻。工作實踐中,部分檢察機關反映,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在委托階段收取費用造成辦案經費壓力較大,不利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為解決該問題,司法部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9年建立了不預先收費鑒定制度,引導鑒定機構先提供鑒定服務,后收取鑒定費用,并確定了58家不預先收費的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有效緩解檢察機關經費壓力。四年多來,58家機構認真落實不預先收費鑒定制度,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帶動更多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主動采取先鑒定后收費模式,為檢察機關辦案提供幫助,不預先收費鑒定制度價值越來越得到認同。
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的持續增長,檢察機關鑒定需求不斷增加。為鞏固和深化不預先收費制度成果,適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新情況、新要求,2023年,司法部對不預先收費的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開展評估、調整、補充,確定了141家不預先收費的機構。這些機構大多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發起設立,執業范圍涵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執業分類規定》全部7大類47個鑒定分領域,分布于全國29個省(區、市),能夠更好地為檢察機關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提供鑒定服務。
下一步,司法部將加強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協作,充分發揮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職能作用,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