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必備、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制度體系,完成行政法規清理;
持續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運動式執法、“一刀切”執法、簡單粗暴、野蠻執法、過度執法、機械執法、逐利執法等執法亂象,在全國部署開展執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專項監督;
各級行政復議機構堅持“刀刃向內”,依法嚴格糾錯,有效化解行政爭議,行政復議法的修訂實施,為行政復議充分發揮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市縣法治建設實踐深入推進,中央依法治國辦通過真督實察并推動問題整改,促進各地區不斷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法治建設水平持續提升;
示范創建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推進機制繼續發力,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已部署啟動,努力實現“以示范帶發展、以創建促提升”的工作目標;
……
以法為綱,崇法善治。2023年,一個個充滿生機活力、令人更加向往的法治政府建設新景象,形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生動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
緊扣高質量發展需求
完成51件重點新興領域立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2023年,事關國計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保守國家秘密法修訂草案、國境衛生檢疫法修訂草案、學位法草案、學前教育法草案、關稅法草案等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社會保險經辦條例、領事保護與協助條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等行政法規已制定出臺;
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草案、專利法實施細則修正草案、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修訂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其中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完善金融監管制度的第一部行政法規……
2023年,司法部緊扣高質量發展立法需求,突出重點、急用先行,完成51件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項目,同比增長96.2%,國務院已審議(審批)34件;對現行604部行政法規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集中清理,組織開展三批一攬子修改和廢止。備案審查法規規章3021件,維護國家法治統一。
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為內地居民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設立全國生態日等提供法治保障。
加大釋法宣傳力度,通過會同有關部門以答記者問、組織專家撰文等形式加強對新頒布行政法規的解釋、解讀。
提升行政執法質量
取消和調整33個罰款事項
“徒法不能以自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扎實推進依法行政,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202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了今后三年提升行政執法質量的6個方面17項工作舉措,專門就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運動式執法、“一刀切”執法、簡單粗暴、野蠻執法、過度執法、機械執法、逐利執法等執法亂象作出部署。
行政執法怎么樣,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發言權。今年,行政執法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工作在司法部的部署下開展。行政執法人員文明執法工作指引也正在司法部研究起草中。
涉及行政執法的關鍵環節,在2023年取得進一步突破。司法部印發《關于加強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定和管理的工作指引》,督促指導地方和部門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
就人民群眾關心的罰款問題,司法部牽頭組織國務院部門開展罰款事項清理,完成全部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的4500多個罰款事項的逐一審查。研究起草并報請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罰款事項的決定》,明確取消9個領域33個罰款事項,涉及7部行政法規和6部部門規章,其中32個事項涉及經營主體。司法部還研究起草進一步規范監督罰款設定和實施的政策文件,擬從罰款的設定、實施、監督等角度,提出具體要求,細化制度規范,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法治保障。
作為對執法行為的重要監督方式,2023年以來,全國行政復議共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約2.7萬起;制發行政復議意見書、建議書3600多份,有力促進了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統計還顯示,2023年全國行政復議已立案超過30萬件,其中涉及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行政復議案件6.4萬件,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的作用日益彰顯。
2023年9月1日,新修訂的行政復議法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行政復議法對行政復議制度作了全面完善,重點解決制約行政復議發揮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的突出問題,將行政復議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制度效能,有望在未來對執法行為的監督更加有力。
推進法治建設
各地制定1648項整改措施
市縣法治建設實踐深入推進。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中央依法治國辦向山西、遼寧、江蘇、福建、河南、湖北、貴州、云南八省反饋了市縣法治建設工作實地督察的意見及問題清單,部署八省結合實際制定整改方案,后續通過會議調度、跟蹤指導等方式,推動問題整改出實招、做實功、見實效。截至目前,各地針對反饋問題制定的1648項整改措施,已完成1644項,其他4項正在持續推進中。
山西針對個別政策文件違反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定的問題,部署開展專項整改,并以個案整改推動全省同類問題一體解決。
遼寧連續兩年推出法治政府建設10項重點任務,解決“卡脖子”問題126個;推動全省100個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包保解決法治領域“釘子案”131項。
河南深化落實府院聯動機制,全力推進涉黨政機關未履行生效判決專項清理行動,390起案件全部履行完畢或者達成和解、分期履行協議。
貴州針對忽視法律程序違法強拆典型案例進行深入查糾,對涉及的2名縣級干部、7名科級干部進行嚴肅追責問責,并查缺補漏,堵塞執法漏洞。
督察重在壓實主體責任,自上而下傳導外部壓力;示范創建重在樹立標桿,自下而上激發內生動力,共同形成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有效合力。
為不斷將法治政府建設引向深入,以示范帶發展、以創建促提升,2019年、2021年,中央依法治國辦連續組織開展了兩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共評選出90個綜合示范地區和83個單項示范項目。通過示范創建活動,各地區不斷加強對法治政府建設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補短板、強弱項,營造了法治政府建設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培樹了一批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先進典型。2023年4月,中央依法治國辦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的實施方案》,部署啟動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同時,印發《市縣法治政府建設示范指標體系(2023年版)》、操作指南等配套文件,進一步完善評估方式、細化評估標準,提升示范創建活動的精準度、針對性和實效性。
各地區高度重視、積極踴躍參與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河北、新疆等地高規格組織召開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會、工作會,省級政府主要領導與會就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作動員部署。重慶、寧夏等地將爭創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縣納入本地區法治建設規劃綱要、行動方案等,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目標部署推進。目前,各地已完成綜合示范候選地區和單項示范候選項目初審推薦工作,司法部正積極指導各地進行網上信息填報,通過線下培訓對各地區指標填報工作進行統一輔導。2023年11月底,中央依法治國辦舉辦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培訓班,將示范創建活動作為重點培訓內容,進一步引導各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更好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質增效。
為了確保示范創建活動公開、公平、公正,司法部將委托第三方組織開展書面評審、實地評估、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等環節工作,預計今年下半年評選出第三批綜合示范地區和單項示范項目。
緊抓“關鍵少數”
依法履職意識能力顯著增強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治國理政,關鍵在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開展述法是緊抓“關鍵少數”職責落實的重要舉措。2023年,中央依法治國辦持續加強對各地區述法工作的統籌部署、跟進指導,派員列席新疆、江西、河南等地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專題述法會議。各地持續深化實踐,述法日漸由“關鍵少數”行為規范轉化為思想共識,呈現出從抓落實到謀創新、抓形式到顯實效的積極態勢,述法主體和開展形式不斷豐富發展,黨政主要負責人依法履職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
江蘇開展述法現場群眾質詢,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群眾代表,就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述法報告中重點工作進行當面質詢,述法同志現場回應群眾關注。蘇州出臺《述法評議工作規定》,突出“應述盡述”“見人見事”,實現法治建設從抓好“關鍵少數”到“關鍵少數”來抓好的轉變,通過述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青海推動市縣層面廣泛開展現場專題述法,區縣“一把手”對鄉鎮及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述法情況進行點評,充分發揮述法作用,夯實市縣法治建設基礎。海東市平安區推動專題述法、季度述法和年終述法多方式融合,常態化推進述法工作。
在山東省濱州市,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在2023年11月雙雙取得公職律師證,成為一時美談。這也是對作為“關鍵少數”的市委書記、市長帶頭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最生動的詮釋。
法治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作用也在有效發揮。遼寧制定持續改善法治環境服務保障全面振興新突破行動方案,推出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30項措施;出臺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務工作方案,對全省22個重點產業集群所涉517家企業建立重點服務名單,把法律服務送上門、法治工作做到家。江蘇開展“法治惠民提優行動”,在全省征集法治惠民實事,選擇“建立完善根治欠薪長效機制”等十項法治惠民實事重點推廣,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回首處,跋山涉水未停步;望征途,初心一如來時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中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