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英吉沙縣人民法院成功調解42起供熱合同糾紛案件,這得益于該院對“訴前調解+司法確認”機制的運用。
近年來,喀什地區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徑,從防范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風險入手,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矛盾糾紛的快速化解、有效化解,變“一元應對”為多元化解,以高效解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法治力量護航營商環境
“最近企業有沒有什么困難?”“新招聘的員工都簽訂勞動合同了吧?”12月8日,在位于喀什中亞南亞工業園區的新疆磁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喀什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謝國慶和幾名檢察官一邊走訪,一邊向企業負責人王偉了解情況。
自今年10月喀什市檢察院在該園區成立“檢企聯絡室”以來,每月檢察官的定期走訪和座談,讓王偉心里安全感滿滿。
之前,因企業員工流動性較大,企業沒有落實員工勞動合同簽訂機制,部分員工隨意曠工、遲到,結算工資時,容易產生糾紛。
“檢企聯絡室”檢察官了解到此情況后,向企業負責人講解有關勞動合同的法律規定,幫助企業制定規范化合同,并向員工講解勞動法相關規定,避免法律糾紛。
“‘檢企聯絡室’為企業提供線索受理、法律咨詢、法治宣傳、法律風險排查等服務,在檢察環節落實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更好引導企業守法合規經營,助力把喀什打造成為投資熱土、創業沃土、發展樂土?!敝x國慶說。
以法治架起“防護網”、豎起“邊界線”、托起“公平秤”,方能護航民營經濟行穩致遠。近年來,喀什地區政法各部門把高效化解矛盾糾紛作為司法服務的重要內容,以精準的司法措施,營造穩定、高效、公平的營商環境,以有力的司法保障彰顯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司法擔當。

葉城縣恰爾巴格鎮是周邊幾個縣城的商品集散地,每周二巴扎日商戶過萬。為護航“巴扎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葉城縣人民法院恰爾巴格人民法庭定期向商戶和消費者開展普法宣傳、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
11月14日,麥某從莎車縣來到葉城縣恰爾巴格鎮逛巴扎,花750元在艾某處買了一只羊,準備離開巴扎時,他發現羊的一只眼睛有問題,似乎看不到東西,于是找艾某要求退款。
“你說它看不到就看不到嗎?我們的交易已經完成了,不能退!”艾某一口回絕。兩人正在爭執,碰巧恰爾巴格人民法庭庭長阿里木江·艾海提在附近開展普法宣傳,他上前了解情況,隨后請在巴扎開獸藥店的獸醫前來幫忙鑒定,確認麥某買的羊一只眼睛失明。
先釋法、再說理,在阿里木江的調解下,雙方解除交易。
“組團”解紛提升治理效能
今年6月,因為一筆欠款,英吉沙縣薩罕鎮托萬蘭干村村民阿某找到村黨支部書記巨利民。
“這筆錢艾某某都拖了快一年了,你幫我想想辦法!”阿某稱,一年前,村里的養殖戶艾某某找他買了一批飼草料,欠付1萬余元草料費,他多次討要無果。
巨利民喊來“和事佬”艾外力·麥麥提,一起去艾某某家里調解。

“民法典你們天天都在學,欠錢怎么能不還呢?”“你這樣不講信用,以后誰還敢跟你打交道?”艾外力是村里的老黨員,在群眾中威信很高,經他一番勸說,艾某某三天內便湊齊了草料費,在艾外力的見證下交付給阿某。
兩年前,托萬蘭干村開始探索“和事佬”“閑事婆”制度,由村里的老黨員、“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等擔任“和事佬”“閑事婆”,組團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困難訴求收集工作,成效顯著。
目前,“和事佬”“閑事婆”制度已在英吉沙縣全面推廣。
近年來,喀什地區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力量作用,積極引導“海霞工作室”“石榴大媽”“和事佬”“閑事婆”等第三方參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采取“宣、訪、化、調、建、培”六步工作法,有效化解了一批事關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糾紛。
岳普湖縣人民法院設立“胡楊王”調解工作室,特邀4名專職人民調解員,負責日常調解工作,法官對調解員開展訴前調解指導,構建“1名員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書記員+1名專職調解員”的訴調對接模式,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麥蓋提縣公安局新城路派出所組建“刀郎流動調解室”“刀郎義警隊”“刀郎先鋒隊”,打造體系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流動調解室”,變“坐堂問診”為“上門巡診”,將矛盾調處關口前移,邀請轄區“四老人員”、律師等群體共同參與調解,隨時隨地為群眾提供調解服務,真正實現“哪里有糾紛,調解室就在哪里”。
疏附縣鐵熱木鄉托萬克鐵日木村打造“老鄰居”“閨蜜團”解紛模式。
“老鄰居”由村里人緣好、熱心腸、懂法律的吾拉音·麥麥提大叔擔任,他耐心化解左鄰右舍的矛盾,調走了矛盾,調順了民心。今年以來,“老鄰居”解決村民困難訴求31條,有效化解土地糾紛、夫妻矛盾、搶水糾紛等矛盾糾紛16條;“閨蜜團”是從托萬克鐵日木村婦女中選出6名有組織力、凝聚力、影響力的代表,擔任“閨蜜團”團長。團長再分片區,各自帶領10—15名婦女,成立6個“閨蜜團”,開展矛盾化解工作。今年以來,“閨蜜團”發現并化解夫妻、婆媳、鄰里間的矛盾糾紛22件。
創新機制打造特色品牌
11月初,巴楚縣巴楚鎮布拉克貝希社區居民帕某主動向社區求助,希望能接受心理疏導。
帕某于2014年結婚,長期在家照顧孩子,很少與外人接觸,丈夫阿某某平時對她不夠關心,經常發脾氣,導致帕某精神恍惚,產生失眠等癥狀。
巴楚鎮“小胡楊”心理服務中心的心理咨詢師立刻對帕某定制了心理疏導方案,同時,社區干部和人民調解員多次前往帕某家中,與阿某某交流,引導其多關心帕某,適當分擔家務。經過一個多月的“疏導+調解”,目前,帕某狀態好了很多,她跟阿某某的感情也近了一步。
近年來,巴楚鎮因地制宜探索“心理疏導+人民調解”解紛新路徑,形成“解心結、治心病”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工作法,在所轄的20個村(社區)建立心理咨詢室,聘用專業心理咨詢師對村民開展心理測評、情緒干預等服務,為化解家庭矛盾糾紛打牢基礎。
該工作法于今年11月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已成為巴楚縣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目前,在社區的廣泛宣傳下,有需求的居民會主動前往社區尋求心理咨詢。
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喀什地區不斷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路子,創新機制方法,打造特色品牌,為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提供了更多解決途徑。

喀什市人民法院推出“法院+”多元調解組織機制,聯合各單位積極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共奏“大合唱”,不斷豐富各類矛盾糾紛多元聯動化解機制的實質內涵。
去年,該院建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工作機制,形成化解勞動爭議合力,促進勞動爭議矛盾源頭化解。今年,該院聯合喀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喀什市物業服務協會,建立“法院+住建+物業協會”調解機制,有效破解物業糾紛化解難題。
巴楚縣人民法院交通法庭自2019年4月成立以來,采取“道交一體化”審判執行新模式,集中審理民事、刑事類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對雙方爭議不大的案件,提供現場受理、就地開庭、當庭調解,實現即立即調即審即結的“一站式”服務,有效減輕了當事人訴累。
“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護航喀什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笨κ驳匚ㄎ崭睍洉r銘浩說,今后,喀什地區將繼續積極探索“楓橋經驗”喀什模式,完善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