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他連續偵破幾起殺人積案
在新疆刑偵領域內具有響當當的名氣

他叫陶衛明
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
刑事偵查支隊偵查員
“一枚指紋雖然不大,但那迂回盤繞的紋路卻充滿玄奧,仿佛一座隱藏無數秘密的迷宮,末端牽連著一個個犯罪嫌疑人。”陶衛明說。
38年前,帶著解讀指尖秘密的好奇心,陶衛明在巴州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就職,專門從事指紋比對、檢驗、鑒定工作。如今,青絲換白鬢,雙眼近視度數陡增,但他依然保持著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速破積案
“工作搭子”是電腦和打印機
陶衛明的愛好不多,最大的興趣就是坐在電腦前研究指紋里的秘密。
指紋,人人皆有且人人不同,終身不變。基于這些特點,警方在偵查案件時對指紋證據推崇備至。然而指紋比對、檢驗、鑒定工作非常枯燥,且工作量大,能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很少。
在巴州公安局刑偵支隊,一臺電腦、一臺打印機就是陶衛明的“工作搭子”,他經常在這里一坐就是一天。
他說,指紋比對工作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刑事科學技術,容不得半點差錯,否則就極可能造成錯案。
2004年之前,犯罪嫌疑人的指紋靠人工建卡,指紋比對幾乎是憑肉眼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識別,工作量極大。陶衛明曾經為了一起案件看了一萬多張指紋卡片,耗時一個多月。
如今,隨著指紋信息數據庫及指紋比對系統的日益完善,幾十萬張卡片的比對工作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
科技強警讓很多現行案件在短時間內被成功破獲,指紋比對、檢驗、鑒定如今主要針對積案。
陶衛明也接到了這項任務,由于該枚指紋系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時倉皇遺留在面包車上的,指紋紋線模糊殘缺,給比對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憑借著豐富的工作經驗,2009年12月,陶衛明率先比對出該案重點指紋與某嫌疑人的指紋十分相似。
反復推敲后,陶衛明作出了認定結論。武漢警方根據他的指紋比對結果,成功抓獲了犯罪嫌疑人,這起4年未破的殺人要案終于有了結果。
指尖識兇
有時比現場追蹤更難以捉摸
陶衛明說,每一次悉心比對,都是在等待找出嫌疑人指紋那一刻的“怦然心動”。

指紋比對、檢驗、鑒定是一場持久戰,2011年12月庫爾勒市發生一起殺人案,陶衛明追蹤了近6年。
案件發生后,辦案民警對案發現場進行了勘查,在現場提取到一枚模糊的血指紋,這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唯一線索。
“從指紋學角度來說,血指紋具有容易變形、特征不穩定、假特征多等特點。這枚血指紋也不例外,有差異點、變形較大,這是指紋識別最大的難點。”陶衛明說。
這些年,陶衛明一有空就將指紋卡片翻出來仔細觀察,并根據自己的判斷在比對系統里重新設定條件滾動查詢。
2017年8月,陶衛明再次將案件翻出,并組織相關人員展開指紋信息“會診”。
陶衛明反復論證,對此案指紋的差異點逐一作出合理解釋,最終發現,該指紋特征與嫌疑人牙某的指紋高度相似,從而鎖定牙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隨后,民警將牙某抓獲,牙某對其殺人拋尸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雄心猶在
誓讓懸案一件件落地

即便如今他已載譽無數,但心里還是有些遺憾。陶衛明說:“在新疆刑偵領域,搞指紋比對、檢驗、鑒定的專業人才還是太少了。”
由于陶衛明的指紋學理論知識扎實、指紋破案實踐經驗豐富,2013年至2016年,陶衛明受自治區公安廳邀請,在新疆警察學院為學生教授指紋學。
說起當老師的經歷,陶衛明很興奮。“第一次上課,我模擬了一個案發現場,確定10名同學存在‘嫌疑’,并采集他們的指紋。通過比對這些指紋,我很快鎖定了‘兇手’,學生們一下就來了興趣。”
這些年,陶衛明協助相關技術人員建立了新疆首個掌紋比對系統;在巴州舉辦指紋系統培訓班,培養指紋比對技術骨干;作為專家組成員參加全疆指紋系統建庫、驗收和自治區公安廳指紋中心系統升級改造驗收……
2013年,陶衛明榮獲全國公安機關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三等獎。2021年被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自治區第十一批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
雖然陶衛明即將退休,但他從未想過退休后的事,他覺得還早,“屬于我的舞臺才剛剛拉開大幕,我要努力讓那些懸案一件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