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鋼城街道新立社區網格員(右)向轄區居民宣傳退休人員證件年審注意事項。通訊員 烏爾娜攝
11月7日,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中亞南路街道白石橋社區第一網格工作站網格員李鑫在走訪轄區居民小區時發現,小區路燈桿底部電源接口處存在蓋板松動線路暴露在外的情況。
李鑫立即“吹哨”該區城市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安全隱患當日排除。
11月2日,該區白鳥湖街道紅巖社區第一網格工作站網格員喬紅艷在走訪轄區居民小區時發現,豐和苑3區垃圾箱存在滿溢的情況,她立即通知小區物業負責人整改,并向工作人員宣傳消防安全知識,避免出現火災隱患。
10月15日,該區王家溝街道居民丁某向網格員馬剛反映,他晾曬在路邊的4噸玉米被賽某家的一百多只羊踩踏、啃食。馬剛在了解情況后,當天組織雙方調解,賽某向丁某賠償經濟損失費5000元。
“以往一個網格員要管理300戶到500戶居民,存在網格劃分不精細,任務分配不均,網格力量不足等問題。今年,我們進一步規范社區(村)網格設置,堅持劃小劃細網格單元,加強網格數字化管理,網格員的管事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11月21日,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仝鳳婷向記者介紹該區探索“數字網格+”的治理路徑。
為了優化網格管理,該區在社區推行“全崗通”服務模式。社區一般設置2個“全崗通”崗位,主要承擔受理群眾業務、指揮派遣監督網格力量、受理群眾困難訴求三項職責。
社區工作優化后,將更多人員投入到網格服務與管理工作中。網格長和網格員主要落實信息采集、問題隱患排查、矛盾糾紛調解、社情民意收集、突發事件上報、困難群眾幫扶、政策法規宣傳等15項工作職責,及時發現問題、處置問題、報告問題。
今年5月,該區統籌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由區政法委牽頭開發“經開區基層治理智慧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在全區推廣運行。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委政法委信息科工作人員曾文通過大屏一邊向記者演示,一邊介紹,“經開區基層治理智慧平臺”設有17個模塊,目前已開發運行了網格管理、接訴即辦、平安建設等9個模塊,實現平臺一次錄入,信息全區共享。
網格員在入戶走訪中將發現的問題和風險隱患錄入平臺,能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通過平臺推送至街道,屬于街道權責范圍的“即辦”,需要協調職能部門解決的精準“吹哨派單”,并向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報備。職能部門接單后,將處置結果逐級反饋至社區(村)。
對于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群眾訴求,列入掛賬管理,明確掛賬事項范圍、標準、程序,落實掛賬銷賬和監督提醒工作機制。該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每月通報街道“精準派單”和職能部門“接單處置”情況。
9月28日,轄區一家早教中心因經營不善申請閉店,涉及200余名會員85萬元課時費無法繼續履約。網格員接到群眾反映的情況后,將此事上報平臺,通過“吹哨”多部門,明確了管理職責,3天內商定出解決方案,聯系到另外2家教育機構無償接收會員,并向部分會員進行了補償。
截至目前,“經開區基層治理智慧平臺”已接到群眾反映困難訴求200余件,其中大部分已辦結,少部分正在辦理中。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委政法委駐鋼城街道新立社區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蘇琛向記者感慨道:“‘經開區基層治理智慧平臺’投入使用后,明確了網格員工作職責,減少了很多重復性工作,提高了網格員工作效率。”
“依托信息化技術,今后我們將積極探索‘數字網格+’治理路徑,推進網格地圖可視化,整合網格資源,實現網格內全員、全地域、全事務管理,通過數字治理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彭燁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