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了?紅棗拉完了么?錢都給了么?……”11月30日,記者見到饒孟孟時,她正忙著打電話回訪一起合同糾紛。
眉頭緊皺,聲音洪亮,思路清晰,饒孟孟拿著電話詳細詢問著雙方履行協議的進展,掛斷電話后,她露出滿意的笑容:“這起糾紛解決了。”
今年32歲的饒孟孟是若羌縣瓦石峽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2018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在基層參與調解工作。

問及調解經驗,饒孟孟利索地回答:“大家都說我嗓門大,其實作為調解員,一定要在調解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也要設身處地地為群眾想辦法,找方法。嗓門只是個工具,能讓思緒陷入糾紛的當事人在關鍵時刻聽到調解員的‘聲音’,理清思路,確定合適的出路。”
饒孟孟為記者講述了她調解的一起“錯綜復雜”的糾紛始末。今年10月,紅棗種植戶劉某與收購商史某簽訂了120噸紅棗買賣合同,但后來紅棗遭遇減產,收成只有90噸左右,劉某并未將此情況告知史某。
到了約定時間,史某開始拉運堆放在劉某家院中的紅棗。在裝走兩車共計60噸紅棗后,劉某的妹妹將自家種植的紅棗運至劉某院內存放。史某以為這些紅棗是屬于與劉某約定數量中的一部分,準備一起拉走,遭到劉某妹妹的拒絕。弄清情況后,雙方商定,劉某妹妹將紅棗按照哥哥簽訂合同的價格全部賣給史某,史某同意額外增加2萬元的棗款,并在拉第三車紅棗時就支付到位。
史某拉走第三車紅棗并將相應的錢款打到賬時,未支付商議好的2萬元。劉某妹妹認為史某出爾反爾,史某認為與劉某簽過合同,就不該漲價。大家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于是找到饒孟孟調解。
“不要吵了!現在一個一個說,告訴我怎么回事。”饒孟孟用上大嗓門的優勢,讓不停爭執的幾人逐漸安靜下來。在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后,饒孟孟先分別站在雙方角度思索了一會兒,才開始“背對背”調解。
“額外增加的2萬元是你們當時約定好的,你不按時支付確實說不過去。”饒孟孟根據現實情況一遍遍勸解史某。到劉某這邊,饒孟孟則重點從誠信講起,“我們種棗賣棗還是要講誠信,如果減產了應該及時告知收購商。再說,你的紅棗還沒拉完,你妹妹的紅棗就進了院子,史某認為是你的也說得過去。現在紅棗已經拉過來了,放在院子里有什么好處呢?咱們應該平心靜氣好好商量,怎么才能雙贏,對不對?”
最終在饒孟孟的努力下,雙方達成協議,史某額外增加5萬元并將剩下的紅棗收購走,這起復雜的糾紛得以化解。

“嗓門大”只是饒孟孟的特點之一,她說調解糾紛的時候,有耐心更加重要。
今年4月的一天,羅某等26人因機械租賃費一事與某企業負責人發生激烈爭執。村級調解委會先后組織當事人進行了3次調解,但雙方意見分歧較大,僵持不下。
饒孟孟參與現場調解后,在人多、環境嘈雜的情況下,用最大音量,一遍一遍細致地講解合同約定和相關法律法規。經過10個小時的協商,這起矛盾糾紛最終順利化解。當地派出所、村委會等部門參與調解的工作人員無不為她點贊——“這個姑娘好樣的!”
饒孟孟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調解員,只要群眾有需要,她就會沖鋒在前。參加工作以來,饒孟孟參與調解賠償、經濟、勞動等各類糾紛360余件,涉案金額高達2160余萬元,進行司法確認80余件,調解率100%,成功率98%。
今年10月,饒孟孟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