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楓橋經驗”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案,是新時代政法綜治戰線必須堅持、發揚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走好基層治理善治之道,在為民服務、化解糾紛、云端治理方面下功夫;把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總抓手,貫穿于平安博州建設始終,繪就以人民群眾滿意為導向、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最美“楓”景。
走好“群眾路線” 凝聚治理合力
回看平安博州建設的歷程,一個成功密碼貫穿始終,那就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善于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
11月11日,在精河縣茫丁鄉北地東村人民調解室里,一個由村警、當事人雙方、“鄉賢”調解員組成的“調解團”坐“堂”評案。
調解室里,一起糾紛通過“北地東村鄉賢”多方斡旋得以化解。
北地東村是一個城鄉接合村。外出務工人員多、流動人口多,糾紛頻發,警情不斷,而村里警力有限,調解壓力大。民警和司法局工作人員首次嘗試調解一起糾紛,調解效果不理想。后來,村委會請“北地東村鄉賢”出面勸說,最終化解糾紛。
在博州,“鄉賢”正日益成為當地掌握社情民意的“千里眼”,化解矛盾糾紛的“緩沖墊”,維護社會和諧的“老管家”。村(社區)里的麻煩事、困難事,只要到村(社區)調解室給“鄉賢”們說說,在家門口就能解決。
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牢牢抓住基層基礎,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防范化解在基層。
近年來,博州推動在職黨員到網格黨支部報到,帶頭參與小區治理,采取積分制獎勵、選聘樓組長等措施,引導經營主體和社會組織利用專業優勢,參與化解工作。
11月初,博樂市青得里街道東方紅社區東方嘉苑小區居民群里,一則漏水糾紛信息發出,社區調解員、物業公司人員、自來水公司維修員迅速趕到現場。
家住10號樓的趙某稱,其家中屋頂滲水,客廳天花板開裂,涂料脫落。自來水公司人員和物業公司維修員迅速到樓上張某家查看,發現因其家中洗衣機排水管脫落,導致水滲入趙某家。趙某提出賠償修復方案和賠付費用,張某嫌賠償金過高,雙方僵持不下。
此時,東方紅社區的人民調解員艾力·阿布都熱西提為兩人聯系了維修單位,提出了合理的修復費用,雙方接受調解。
一條居民求助為何引來多方關注?這是博州創新“進圈入群”調解法發揮了作用。
今年,該州安排4000余名網格長(員)、1.1萬余名平安志愿者、民警、村(社區)干部等治理力量“進圈入群”,化解群眾矛盾糾紛。
“在我們社區每個居民群里都有熱力公司、物業公司等與群眾生活緊密聯系的部門負責人,一旦居民發布求助信息,相關單位立即解答,并及時為居民提供服務。”東方紅社區黨總支書記竇婷婷說。
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才能在調解和做群眾工作時,獲得群眾的認可。博州緊緊抓住群眾工作這條主線,激活社會參與的“細胞”,使平安建設的根基堅如磐石。
多年來,博州矛盾糾紛調處率持續為100%,化解率保持在98%以上,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分別達到99.44%、99.33%。這組數字正是博州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有力證明。
建好“全科門診” 專解疑難雜癥
治病于未成,防患于未然。
2023年以來,博州因地制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一站式”解紛“門診部”,做實“抓前端、治未病”,形成從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充分釋放多元解紛與訴訟服務的體系化效應,推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多元化解、一站式解決。
“謝謝你們幫忙調解,我的工資已經到賬了!”11月10日,溫泉縣呼和托哈種畜場呼和托哈隊職工張某某,在呼和托哈種畜場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對工作人員表達謝意。
去年5月,呼和托哈種畜場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成立,中心有司法所、信訪、民政、農業等部門及轄區11個農牧業隊黨支部共同進駐,形成場、隊兩級聯動,及時排查化解各類糾紛。
張某某在外某的工地打工。8月24日,他在砌墻時腳踩的架子板突然斷裂,其從架子板上摔下,造成右手骨折,經診斷,張某某需休息30天。隨后,張某某和工地方因誤工費理賠發生糾紛。
張某某要求工地方賠償誤工費1萬元。接到案件后,呼和托哈種畜場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服務工作者于浩認為,案件事實清楚,經調解,張某某得到1萬元誤工費賠償。
在博州,這樣的調解案例比比皆是。
近年來,博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州縣鄉三級一站式矛調中心,匯集政府各職能部門、社會各界力量,對簡單問題“分科診斷”、對癥下藥,對復雜疑難問題“全科會診”、集中攻堅,形成“橫向連接到邊、縱向貫穿到底”的“全科門診”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法。
今年3月,阿拉山口市人民法院受理一起木材買賣合同糾紛案,辦案法官向被告送達起訴書副本、應訴通知書時發現,被告王某在國外打工,無法回國應訴。
承辦法官與雙方當事人多次電話溝通,并使用法院“云庭審”遠程視頻設備,組織雙方通過網絡視頻進行“云庭審”,經過法官專業的釋法,兩人最終達成以物抵債的調解協議,被告將其存放于阿拉山口市的木材抵償給原告,折抵其欠款。
如今,矛盾糾紛日益多樣化,這對調解人的威望、專業知識和法律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以來,阿拉山口市人民法院積極打造涉外糾紛多元調解機制,搭建了以訴訟服務中心為主,1個涉外糾紛調解中心為重點,7個社區法官工作室、2個法官工作站、3個調解室為支撐,人民調解員、律師、仲裁員、公證員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調解格局。
截至目前,博州有400個人民調解組織,1600余名人民調解員,在家門口為群眾解糾紛;成立道路交通事故、物業、婚戀家庭、醫療糾紛等24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對癥解憂,對群眾反映和行政服務管理過程中收集的矛盾糾紛,做到應調必調、應辦必辦。
用好“接訴即辦”提升為民服務能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是基層治理的“必答題”。群眾難辦事項往往牽涉多部門。
如何有效形成合力?
博州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支撐作用,加快推動“楓橋經驗”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努力構建基層社會善治新體系;通過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平臺,全天候受理、解答、轉辦群眾各類矛盾民生訴求;利用覆蓋州縣鄉村四級“云視訊”,為群眾提供線上法律服務,拓寬群眾糾紛訴求反映渠道。
一個電話就解決了煩心事,這讓家住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介格得布拉格村的葉某體驗到了“云端”治理的實惠。
葉某告訴記者,10月的一天,他家后面的樹林正在澆水,突然管道爆裂導致家里的羊圈和房屋被淹,他多次與村委會溝通未果。隨后,葉某撥打了博州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反映了此事。很快,相關職能部門督促村委會對葉某家的羊圈和受損房屋進行了粉刷修繕,葉某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
這也是博州推進“云端”治理,以新方法破解新問題的具體實踐。
今年以來,博州率先成立了解決群眾困難訴求辦公室(以下簡稱“博州解訴辦”)。每日對收集到的群眾困難訴求進行分類,明確了18個群眾困難訴求分類,加強對群眾聚焦的問題分析研判,重點關注重復投訴、群眾集中反映、涉及群眾較多的訴求,加強盯辦直到問題解決。
去年12月,博州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接到博樂市顧里木圖街道某小區多名群眾反映,家里的水表空轉,莫名產生水費。博州解訴辦多方溝通協調多部門聯動,一周時間解決了該小區居民反映的問題。

截至目前,博州解訴辦解決群眾困難訴求萬余件,涉及水電氣暖網供應、旅游消費、拖欠工人工資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受理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5%。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一切為了人民是“楓橋經驗”的不變初心、核心內涵。
踏上新征程,博州將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的有效路徑,不斷加快回應速度、優化回應方式,為推動問題解決提供有力支撐,讓有溫度的建議與有力度的方案同頻共振,持續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