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地圖,33.76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像橫臥在天山和昆侖山之間的一枚大“雞蛋”。
這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其龐大的面積、流動的沙丘和惡劣的環境,一直是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巨大挑戰。
守護新疆綠洲文明,是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美好向往。在人與沙角力的漫漫征途上,各族干部群眾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吹響沖鋒號角
11月20日,在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處副處長王剛的辦公桌上,一張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地圖格外醒目。
地圖清晰呈現出“戰情”態勢:從最東部的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向西經河西走廊,直抵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這個橫貫東西上千公里的狹長區域,是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代“歐亞大陸橋”的咽喉通道,涉及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4省區。該區域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廣布,全國三分之二的風沙口集中于此,是我國最強烈的風沙活動線和最嚴重的風沙災害區。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三大標志性戰役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將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具體到新疆來說,就是要全力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王剛說。
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分布著片片綠洲。這些綠洲在天山、昆侖山雪水的滋養下,成為新疆各族群眾世代生存的家園,孕育出多彩燦爛的文明。
在歷史上,塔克拉瑪干沙漠不斷擴張,“沙進人退”的景象時常發生。著名的樓蘭古城,就是隨著漫天黃沙而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南疆地區的人口和城鎮集中在有限的綠洲上,這些綠洲主要分布在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地帶。阻擋沙漠對綠洲的侵蝕,是實現南疆地區經濟發展、拓展各族群眾生存空間的永恒主題。”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劉永萍說。
織牢綠色“圍脖”
3046公里,是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圈的長度。
過去40多年,新疆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環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一點點增添綠色。
據統計,新疆在風沙嚴重地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275.72萬畝。伴隨著綠色的增多,新疆的人工綠洲面積由30年前的6.5萬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萬平方公里,增長了53.85%。“三北”防護林工程給新疆各族群眾帶來了綠色和幸福。
在三面環沙的且末縣,經過25年持續在沙漠邊緣栽植梭梭、胡楊、檉柳、沙拐棗等沙生植物,建成了一條東西寬1公里至7公里不等,南北長約23公里,總面積12.9萬畝的生態長廊。受益于此,且末縣沙塵暴天氣年平均日數由20世紀80年代的16天下降為近年來的11天,浮塵天氣年平均日數由128天下降為近年來的98天,全縣生態環境逐步好轉。
“通過從點到面的持續播撒綠色,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已經形成了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現在,只要補齊最后的285公里,整個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阻沙防護帶就能閉合,形成一個巨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像一條綠色‘圍脖’,將塔克拉瑪干沙漠牢牢鎖住。”王剛說,這是一項動人心魄的工程,是中國為世界防沙治沙事業作出的偉大貢獻。
這段缺失的阻沙防護帶就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市—若羌縣沿線。這里由西向東,依次分布著安迪爾(民豐)、且末、若羌三大風口,是南疆風沙危害最深、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也是此次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主戰場和決勝之地。
書寫治沙奇跡
戰鼓已擂響,攻堅正當時。
新疆圍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已布局了7個重點治理項目,13個子項目,涉及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市、哈密市7個地州市的46個縣(市、區),綜合治理規模2592.06萬畝,總投資達123.55億元,將持續至2030年。
在國家資金支持保障下,阻擊戰區域將通過封沙育林、造林種草、工程固沙等手段,在風沙活動頻繁的沙漠邊緣地區實施鎖邊治理,建設防護林草帶,阻止沙漠擴張;在綠洲包裹的風沙策源地實施攻堅工程,降低風沙危害影響;在綠洲內部條田林網缺失地帶和防沙治沙空白區域實施殲滅戰,推進整體生態環境改善,最終實現“防風、阻沙、控塵”的治理目標。
在劉永萍看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防沙治沙已進入到了滾石上山、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國家打響“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對新疆防沙治沙事業是個難得的機遇。
“阻擊戰重點區域和田市—若羌縣沿線,長期以來由于水資源匱乏、風沙危害深、經濟水平低等原因,沙漠邊緣始終未能形成連續的阻沙防護帶,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劉永萍說,該區域是新疆防沙治沙歷史上自然環境最艱苦的地帶,在國家強有力的支持下,新疆有充足信心打贏這場阻擊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新疆各族群眾與風沙頑強戰斗,取得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首次“雙縮減”的成績,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巍巍昆侖,茫茫沙海。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將進一步增強新疆防沙治沙的信心,書寫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新疆經驗和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