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會議室有一面榮譽墻,墻上掛滿了群眾送來的錦旗,“法律衛士”“伸張正義”等辭藻盡書其上。作為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法律援助律師,張國清能清晰地記得每一面錦旗背后的故事和每一次問題得到解決后受助人的笑顏。
自2013年從事法律援助工作以來,張國清已經記不清收到過多少錦旗和感謝信,他用愛心、熱心、仁心,幫助困難群眾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法律問題,贏得了一個又一個贊譽,實現了法律援助工作“零投訴”。
“法律援助是一個瑣碎、操心、費力、耗時的工作。但就是這樣一份工作,可以幫農民工討回血汗錢,讓殘疾人的勞動權益得到保障,讓弱勢群體有了說理的地方。法律援助工作的意義就在于此。”張國清說,法援律師的身份讓他感到無比的光榮,這份工作也讓他樂此不疲。
“讓困難群眾沒錢也能打官司”
張國清信守“人應當在不同的崗位上隨時奉獻自己”的人生格言,將法律援助當作畢生事業,向全市困難群眾作出莊嚴承諾:“用一流的服務解百姓之憂,讓困難群眾沒錢也能打官司。”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今年7月初,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來了一位特殊的求助者——73歲的伊犁老人李大爺。2020年,他的老伴在喀什某企業務工時不幸受傷,手臂被卷入機器,造成手指粉碎性骨折,嚴重影響勞動能力。而企業老板推諉扯皮,拒不賠償。李大爺一家無奈走上了艱難的維權之路,這一走就是三年。
在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李大爺受到了張國清的熱心接待。了解到李大爺的艱難維權經歷后,張國清立刻接受了李大爺的法律援助申請,第一時間準備相關材料向仲裁委立案,并承諾將出庭為其維護合法權益。
離開庭還有幾天的時間,張國清告知李大爺可以回住所等候開庭。李大爺卻窘迫地表示:“現在賓館房價太高,家里實在困難,打算在開庭前就在路邊湊合兩晚。”
張國清決定讓李大爺在開庭之前暫時落腳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會議室,并為李大爺準備了床、被褥等生活必需品。李大爺不停道謝,樸實的老人說不出華麗的感謝辭藻,眼角的熱淚卻流露出真情。
在張國清的積極參與下,被告企業同意調解,并商定在8月1日之前支付16萬元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停工留薪工資以及其他醫療費和伙食補助。8月1日一大早,李大爺舉著錦旗握著張國清的手久久不能平靜,原來被告企業按時把該支付的費用全部打到了他的卡上。
這只是張國清辦理眾多法援案件當中的一個。在他看來,案件的成功不僅僅只代表群眾的困難得到解決,更彰顯了法律援助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安居樂業方面的巨大力量。
“做群眾值得依賴的朋友”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是張國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他心里,法條和案件是冰冷的,但背后的人和生活是鮮活的,“有些案子涉及金額可能不大,但是對這些困難群眾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就是救命的錢,就是生活下去的希望!”
2021年4月,來自吉林的務工人員葛女士入職喀什中亞南亞工業園區某電纜電線加工企業,負責財務工作,2023年1月離職。為了討要工作期間的加班費,葛女士找企業負責人劉某協商但未果,多次到企業所在街道、社區以及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地區司法局等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然而經多方協商均未能解決。葛女士便通過喀什市“市長信箱”留言尋求幫助,喀什市網絡問政辦公室指派該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解決。
在了解了具體情況后,張國清找準癥結,決定采取調解的方式處理。他先是單獨做好雙方思想工作,待時機成熟后,主動到企業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經過反復調解,雙方最終簽署了調解協議,企業負責人同意與其簽署協議,解決葛女士的困難。
糾紛圓滿化解后,葛女士也愉快地踏上了返鄉之路。不久之后,喀什市網絡問政辦公室收到了葛女士通過“市長信箱”發來的一封感謝信,感謝喀什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化解了困擾她數月之久的這起勞務糾紛。
在張國清心里,法律援助事業就是由群眾的無數個小事累積起來的。而在群眾眼里,張國清是一個值得依賴的好朋友,是為百姓辦實事兒的貼心人。現在,他每天和值班律師一起在法律服務大廳接待來訪群眾,發現符合條件的他都會主動提出給予法律援助。甚至還有外地群眾慕名前來咨詢法律問題,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成了困難群眾離不開的“家里人”。
作為一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張國清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堅守為人民服務這顆初心,飽含著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熱愛,以飽滿的工作熱情、踏實的工作作風和高度的責任感,在平凡的崗位上忘我工作。十年如一日,他勤勉敬業,忠誠擔當,用實際行動架起了黨和群眾的“連心橋”,贏得了大家的贊譽。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2023年9月,法律援助中心來了一名聾啞人,可張國清不懂手語,不知她在說什么。于是,他拿來紙和筆,整個上午都在用紙筆和這名群眾進行交流,對她咨詢的問題耐心地一字一句寫在紙上,中間還不時地反復解釋文字的意思。最終,這名殘障人士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滿意地離開了。
讓人沒想到的是,當天下午,這名殘障人士又帶來三個殘疾朋友咨詢法律問題。張國清立馬聯系了喀什市特殊學校的老師來法律援助中心,聯合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室的干部一同為這幾名殘障人士解決了問題。
力爭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這是張國清對自己和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要求。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入駐喀什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后,他在業務大廳立著農民工綠色通道的指示牌,咨詢桌上擺著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咨詢窗口標牌,為殘疾人事先準備好輪椅和拐杖,心里時刻裝著困難群眾。
今年5月16日上午,拿到事故賠償款25萬余元的喀什市民游先生專程來到喀什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向張國清送上了一面“法律衛士”的錦旗,感謝他的無私幫助。
游先生于2018年因家中天然氣爆炸事故,造成全身大面積燒傷,高昂的醫療費壓在游先生一家身上。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喀什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下,他將某燃氣經營企業起訴至法院。
由于案情復雜,案件經歷了一審、二審、發回重審,再一審、上訴、二審等訴訟程序。最終,在張國清的不懈努力下,整整歷時三年,終于塵埃落定,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結果。
彈指一揮間,張國清從事法律援助工作已經是第10個年頭。10年間,他親身感受到喀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親歷了喀什市司法行政規范化建設日新月異,司法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他說,喀什市司法局“黨建強、業務精、作風實、形象好”的工作目標的確立,督促著他和每一個司法人重新審視自己,努力工作奮發向上。
“群眾的呼喚催我前行,事業的執念不敢懈怠。我將一如繼往地為法律援助貢獻自己的愛和力量,陪伴著弱勢群體行走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張國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