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近年來,我國不斷織密扎牢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但是,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還不夠健全,相關部門之間救助幫扶困難群眾的信息共享不及時,一些地方對低保邊緣等困難群眾的救助不夠全面,臨時救助沒有完全破除戶籍限制等。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救助成效的發揮。
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進一步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民政部等部門制定的《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指出,《意見》從合理確定低收入人口范圍、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等方面擬定具體政策舉措,提出按照困難程度將低收入人口分層,按照救助內容提供相應的救助政策措施,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和數據庫,避免救助遺漏或重復救助,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困難群眾。
科學預警
近年來,民政部指導地方探索推進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設,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已經歸集了6600多萬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大約占到全國總人口的4.7%。
“這6600多萬人主要包括低保對象近4000萬人、特困人員460多萬人,還有低保邊緣家庭成員600多萬人,納入監測的防止返貧監測人口300多萬人以及其他納入監測范圍的低收入人口1300多萬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民政部門監測的低收入人口主要是生活遇到困難、需要救助幫扶的低收入人口?!泵裾可鐣戎舅鹃L劉喜堂說。
《意見》要求民政部牽頭建設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在建成平臺之后還要進一步拓展其功能應用,科學設置預警指標,為相關部門分層分類開展救助幫扶提供信息查詢、需求推送等服務支持。
劉喜堂表示,對相關預警信息要進行分類處置,比如發現救助政策落實不到位的,要及時盡快落實相關救助政策;發現低收入人口未納入救助范圍但是有可能符合救助條件的,民政部門要把這些信息分類推送給相關的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發現困難情形比較復雜,不是一個部門能解決的,要適時啟動縣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用“一事一議”的辦法集體研究處理;有可能發現低收入人口不再符合救助條件的,要核查有關情況,確實符合終止救助條件的,要及時終止。
“建設并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是一項重要的機制創新,對于統籌銜接救助資源、有效提升救助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使認定對象更加精準、動態監測更加及時、預警信息更加科學,救助幫扶的政策也更有針對性。”劉喜堂說。
應助盡助
教育救助是專項社會救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馬嘉賓介紹說,這些年教育部門會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困難學生群體公平接受教育。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方面,著力實現“三個提高”。
提高覆蓋范圍,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體系,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從而從制度上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提高精準水平,建立跨部門信息比對機制,將建檔立卡、低保、特困供養、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孤兒、殘疾等學生納入資助范圍,確保特殊困難學生得到資助。
提高資助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要求,建立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各學段資助標準。據初步統計,2022年,全國累計資助金額達2922.73億元,總計資助學生達1.61億人次。
在適齡兒童完成義務教育方面,堅決守住“兩個底線”。
守住不輟學底線。定期開展學籍系統信息與人口庫信息比對工作,每學期開學前后集中開展控輟保學專項行動,找準學生輟學原因,加大幫扶救助力度,確保輟學學生找得到、勸得回、留得住。
守住特殊群體特殊關愛底線。針對特殊群體中殘疾學生就學保障問題,組織實施“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將更多殘疾兒童納入特殊教育保障體系。
馬嘉賓表示,教育部將不斷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加強協作,扎實做好教育救助工作。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水平。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特殊群體的入學保障水平。
加強監管
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宋其超介紹說,近年來,財政部門把社會救助作為基本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保投入。2018年至2022年,全國各級財政共安排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難社會救助補助資金1077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了7325億元,占比大約是68%。此外,各級財政還安排了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受災人員等專項救助資金,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給予相應的專項社會救助。
提水平。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指導地方逐步提高救助標準和實際救助水平。2018年至2022年,全國農村低保人均實際補助水平由每月227元提高到345元,城市低保人均實際補助水平由每月402元提高到545元,年均增幅分別達到11%和7.9%。
嚴監管。2022年,針對審計等發現的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財政部會同民政部在全面深入開展審計整改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困難群眾救助資金監管工作的意見》。今年,再次將社會救助資金納入重點民生資金專項整治行動范圍,保持常態化的嚴監管態勢。
宋其超表示,財政部門將著力從以下三個方面抓好落實:
保障資金需求。困難群眾救助屬于中央與地方共同的財政事權,財政部門將合理劃分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支出責任,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切實保障好基本生活救助、急難社會救助和專項社會救助的資金需求,確保各項救助政策落地落實。
提升救助效能。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配合同級民政等部門,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分層分類細化每一項救助政策的救助條件、標準和范圍,確保救助對象精準、標準合理、水平適度。
確保資金安全。加強財會監督,嚴格規范救助資金的分配、撥付、管理、使用和評價,對救助資金實行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嚴肅整治騙取套取、擠占挪用救助資金等違紀違法行為,切實維護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