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楓橋經驗” 擘畫“為民圖景”
——專訪和田地委委員、政法委書記張磊
作為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楓橋經驗”在60年發展歷程中,不斷與時俱進,創造性地解決矛盾和問題。和田地區如何解鎖“楓橋經驗”,答好新時代基層治理“答卷”。近日,“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新疆”主題采訪團記者采訪了和田地委委員、政法委書記張磊。
“和田地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張磊說,近年來,和田地區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穩定紅利持續釋放。面對新興利益訴求多元、各類矛盾糾紛交織聚合的形勢,和田地委堅持黨建引領,把“楓橋經驗”本土化、落地化、融合化,初步探索出以大數據為支撐、線上線下共同發力的“接訴即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實現收集問題訴求“一個號”(即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解決問題訴求“一張網”(即接訴即辦數字化管理平臺,橫向覆蓋所有行業單位,縱向貫通縣鄉村三級),抓早抓小抓苗頭,讓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
同時,著力構建四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體系。地區設立接訴即辦指揮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及“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管理中心,縣市建立矛盾糾紛調處中心,鄉鎮街道成立“三調聯動”工作小組,農村社區推行“調解網格化”工作機制,形成一張逐級分流遞進的漏斗式解紛“過濾網”。
“民有所呼,我必應之;民有所盼,我必行之。”張磊表示,和田地區進一步暢通民意收集渠道,借助“互聯網+”手段,構建以“接訴即辦”為牽引的便民服務矩陣。
一是研判分發。建立精準派單和限時辦結機制,根據訴求類別、事件性質、行政管轄、難易程度快速研判,采取“直派地直單位”和“分派縣市辦理”兩種形式一鍵轉派,提高即時響應能力。二是分類化解。簡易訴求即接即辦、就地化解;復雜糾紛“鄉村吹哨、部門報到”,行業單位組團下沉化解;重大疑難矛盾糾紛領導包案、領辦化解。三是回訪印證。通過平臺巡查、電話回訪、實地印證的方式,把評判工作質效的“表決器”交給群眾,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撒手、群眾不滿意不停步”。四是源頭治理。發揮平臺數據動態監測、預警分析作用,定期對高頻多發、群眾關切的重點領域和區域開展主動治理。工作思路由“等訴求”向“找問題”轉變,做到接訴即辦、未訴先辦、有一辦一,舉一反三。
張磊介紹說,和田地委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貫穿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社會治理的主線,取得了6個方面的成效:
社會穩定風險隱患進一步降低。通過地、縣(市)鄉村(社區)四級聯動,及時靠前、積極妥善解決矛盾糾紛,降燃點、除隱患、防風險。
群眾訴求收集渠道進一步拓寬。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做到一站受理、一網融合,全量收集、全程盯辦。
干部為民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在收集、解決群眾訴求的同時,對干部作風進行實時監督,推動作風建設持續向好。
基層社會治理成效進一步鞏固。引導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各族群眾法治觀念進一步強化。將法治宣講、政策解釋貫穿矛盾糾紛化解全過程,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民自覺行為。
矛盾多元化解體系進一步完善。完善“12345熱線+接訴即辦+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模式,形成地委抓統籌、縣市抓盯辦、鄉街抓推進、村(社區)抓落實的四級責任體系,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鄉鎮(街道)、矛盾不上交。
張磊表示,下一步,和田地區要不斷總結提升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推動和田地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更好統籌“變”與“不變”中強化思想認識。堅持守正創新,把“楓橋經驗”不變的精神內涵融入基層治理的具體實踐,在形勢的發展變化中賦予“楓橋經驗”更多時代特征和本地特點,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途徑。在更好統籌黨政帶動和群眾發動中強化政治引領。堅持黨委、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地位,更好發揮人民群眾、基層組織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