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上午,皮山縣皮亞勒瑪鄉烏堂村的“石榴亭”里熱鬧起來,村民們知道,外力法官又來了。
皮山縣人民法院藏桂人民法庭庭長外力·圖爾孫是村里的常客,進入采收季后,家家忙著賣石榴、簽合同,他來得更勤了。
附近的加依塔什村村民艾某特意趕到“石榴亭”致謝,“外力法官,多虧了你,我和阿某的‘石榴賬’終于算完了。”
“我今天來給你送調解書。”外力笑著說。
藏桂人民法庭距縣城約70公里,管轄藏桂鄉、皮亞勒瑪鄉、杜瓦鎮三個鄉鎮,是皮山縣服務區域最廣、人口最多的人民法庭。
9月中旬的一天,艾某接到外力法官打來的電話,他有點懵,自己啥時候惹上了官司?
“阿某你認不認識?”經外力提醒,艾某想起來了。
1月底,阿某從艾某處購買了6100元的石榴汁。19天后,阿某找艾某商量,想退一半石榴汁,艾某同意了,并承諾將一半貨款退給阿某。但阿某等了7個多月,只換來艾某一句話:“我做生意賠了,沒錢還。”
外力接到阿某的求助后,9月26日,便聯系皮亞勒瑪鄉司法所和加依塔什村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聯合調解,講民法典合同編,說誠信經營,最終,艾某同意10月中旬退款。
皮亞勒瑪鄉是有名的“中國石榴之鄉”。2022年藏桂人民法庭審理的500多起案件中,合同糾紛有300多起,其中有關石榴買賣的占到30%。

“這些糾紛大多發生在皮亞勒瑪鄉,原因都是不簽合同或者合同制定不規范導致的。”外力告訴記者,掌握情況后,他“對癥下藥”,到該鄉講法治課、解答法律疑問,還設立了巡回法庭。
9月底,皮亞勒瑪鄉6個村的村民喜迎石榴豐收時,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外力將給該鄉量身定制的“石榴合同”送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村民們簽合同,提醒注意事項。
“這個合同方便得很,哪里填數量和價格,哪里摁手印,寫得明明白白。”烏堂村村民麥麥提·玉素甫種了30畝石榴,以前賣石榴,就是雙方口頭約定;現在白紙黑字簽合同,他和買家都覺得省事又靠譜。今年,他開始在網上賣石榴。
為了將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藏桂人民法庭建立訴源治理聯動機制,以轄區3個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為聯系點,在27個村、1個社區發放《法官聯系卡》和《矛盾糾紛調解便民卡》,并將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納入調解隊伍,做到矛盾糾紛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
今年以來,藏桂人民法庭將400余起矛盾糾紛化解在立案前,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其中“石榴官司”同比下降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