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楓橋經驗”是中國式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典型樣本。近年來,和田地區政法系統不斷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導向,尋求化解基層矛盾“最優解”,以“多元化調解+”模式,切實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走出一條基層治理、民心凝聚的新路徑。
“調解+ 基層力量 ” 前沿式解難
社區是化解基層困難事、群眾煩心事的第一道防線。基層的矛盾糾紛最初事都不大,但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積累壞情緒,時間久了必會爆發,成為破壞基層治理的“不定時炸彈”。
今年8月的一個傍晚,墨玉縣其乃巴格街道迎賓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于永躍在入戶走訪時聽到一句居民閑聊的“玩笑話”:迎賓花園社區應該叫迎賓社區,哪兒有“花園”?
這樣的“玩笑”讓于永躍感到慚愧。“小區的車亂停亂放,行人很不方便。”“樓門口總有人亂扔垃圾。”社區接到過不少類似投訴,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衛生臟亂,成了轄區群眾茶余飯后的話題。
為了真正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迎賓花園社區積極協調解決居民停車難、無休閑場所等難題,陸續增設垃圾房、新建樓間花園,讓群眾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針對轄區面積大、住戶多、人員構成復雜等治理難點,迎賓花園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創新推出“迎賓下午茶”工作模式,用喝杯茶、嘮家常的方式傾聽群眾心聲,主動了解群眾所思所盼。同時,邀請轄區老黨員、老干部積極建言獻策,增強群眾參與感、獲得感。
“我家人失業有一陣子了,咱社區能不能幫忙想想辦法?”在一次“迎賓下午茶”暢談中,社區了解到轄區有部分失業人員就業困難。矛盾糾紛在哪里,化解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社區結合實際情況在轄區建成兩個跳蚤市場,開發出30余個攤位,免費提供給就業困難群眾,贏得一片稱贊。

預防化解矛盾糾紛重點在基層,除了社區,群眾的積極參與也為基層的和諧穩定貢獻了寶貴的“民間智慧”。
為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和平安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今年,和田市公安局積極整合力量,組建了一支由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熱心群眾組成的義警隊伍——“玉都義警”。目前,“玉都義警”為人民群眾調解矛盾糾紛150余件,成功率91%,滿意度100%。

如今,這支隊伍已成為社區平安建設的“流動哨”,調解糾紛的“和事佬”,民意收集的“順風耳”,實現了聯動巡邏、聯動調解、聯動服務,為維護轄區治安穩定作出了貢獻。
“調解+法律明白人” 上門式解紛
“法律明白人”像播撒下的一粒粒“法治種子”,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在基層落地生根。
今年以來,和田地區在開展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上持續用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統籌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網格員、村民小組長、“五老”人員等各支力量,采取村民自薦或村“兩委”推薦,嚴格按照“遴選、公示、初審、任前培訓、考核上崗”等程序培養選拔鄉村“法律明白人”。目前,和田地區已有鄉村“法律明白人”5553人。
木塔力普·玉素普在自家院內為群眾普法。視頻拍攝、制作:石麗娟
木塔力普·玉素普是和田市古江巴格鄉金龍村的“法律明白人”,他的家庭在2022年5月被評選為“學法用法示范戶”。和田地區司法局工作人員向包括木塔力普在內的示范戶贈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宣傳圖冊。除了自己學習,木塔力普還會利用村民來串門的機會,拿著圖冊為大家講解法律知識。時間長了,村民們有不明白的事,就會主動來找他。
在于田縣喀爾克鄉瓊闊勒村民家中、田間地頭、轄區店鋪等場所,時常能看到“法律明白人”買買提亞森·麥麥提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活的案例向群眾宣傳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他和其他“法律明白人”一樣,已經成為群眾日常生活中找得到、用得上的“法治帶頭人”和“生活貼心人”,成為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的“源頭活水”。
今年9月,普法宣傳過程中,買買提亞森了解到村民阿某兩年前將木材賣給玉某,由于沒有簽合同,要回錢款成了難題。
買買提亞森聯系到玉某,確認情況屬實后,將雙方當事人請到村委會調解室。經過買買提亞森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債務的規定,玉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違反了法律,主動道歉并承諾按期還款,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廣大鄉村‘法律明白人’充分發揮人熟、地熟、事熟三大優勢,用當地群眾聽的懂的方式解釋法條內容,會更加直觀。”和田地區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科負責人張春梅說。
如今,在“法律明白人”的影響和帶動下,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正在和田地區廣大鄉村、社區逐漸形成,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
“調解+專業團隊” 點單式解憂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道路交通環境不斷改善,道路交通事故引發的矛盾糾紛也不斷增多并日益復雜。如何保障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合理、快速的化解矛盾糾紛?記者在和田地區策勒縣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找到了答案。

2018年1月,策勒縣司法局牽頭成立了由6名專職律師擔任調解員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道交調委會),承辦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后,當事人自愿申請或征得當事人同意轉交道交調委會調解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無償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和理賠方面知識的咨詢。
今年7月9日,策勒縣道交調委會接到一起賠償金額無法達成一致的糾紛。調解員阿依古再麗·麥提圖爾蓀正確適用法律,向當事人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條款,并詳細解讀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以及賠償金額具體計算方式,贏得了雙方當事人的認可,最終對賠償金額及付款方式達成一致。
老話說“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律師團隊利用專業知識,因地制宜開展調解工作,依法妥善調解道路交通事故糾紛,高質高效地化解了基層矛盾糾紛。
除了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法庭作為化解一線糾紛、促進鄉村振興的“前沿陣地”,同樣為基層社會治理、平安建設貢獻了法治力量。
近年來,和田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實踐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陽光法庭”“網絡法庭”“智能法庭”……實現審務信息網上公開、裁判文書社會共享、流程信息主動推送、法庭審理遠程可視以及執行信息陽光透明,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近日,于田縣人民法院先拜巴扎人民法庭通過互聯網云上法庭遠程視頻,以“為民、便民、利民”為落腳點,節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成功調解了一起離婚糾紛,為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插上了信息化翅膀,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和田縣人民法院巴格其人民法庭法官在景區工作室開展調解。視頻拍攝、制作:石麗娟
今年,和田縣人民法院巴格其人民法庭聯合轄區司法所開設“巴扎法庭”“旅游巡回法庭”,并在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設立法官工作室,為游客提供“隨叫隨到”的司法服務和法律援助,同時通過開展送法進鄉村、訴源治理講座、普法等活動,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推進社會矛盾化解,不能“單打獨斗”,洛浦縣人民法院恰爾巴格“楓橋式”智慧人民法庭圍繞“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目標要求,不斷整合調解資源,拓寬矛盾化解領域,積極對接各類調解組織113個、調解員339人,依托人民法庭、人民調解室在4個鎮全覆蓋排查矛盾、化解糾紛,用司法手段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讓法律有力度,更有溫度。
近年來,和田地區政法系統進一步在優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上下足功夫,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持續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新疆、法治新疆貢獻了政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