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結構深刻變化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老舊小區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成為廣大城市家庭,尤其是有老年人、嬰幼兒、殘疾人家庭的迫切需求。但在“加梯”過程中,鄰里之間因需求和利益不同而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最高人民法院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11月8日聯合發布了11個涉及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典型案例,明確規則,促進相關糾紛妥善化解,以法治力量保障人民幸福安居。
當前,越來越多老舊小區加入加裝電梯行列,而隨著加裝電梯增多,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糾紛也逐漸顯現。從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看,有的低樓層業主以影響其采光、通風、隱私、房屋安全等為由反對加裝電梯,甚至對施工場所進行阻撓和破壞,從而引發糾紛;有的因協議中未對電梯運行費用、維保費用以及安全責任等問題作明確約定,繼而產生矛盾。這些矛盾糾紛大都發生在鄰里之間,且法理、情理錯綜復雜。
司法是解決社會爭議的重要手段,也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妥善化解相關糾紛,不僅關系到糾紛雙方的權益保障,而且關系到老弱人群的安全便利出行,也考驗著司法機關的智慧和擔當。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體現了司法機關堅持德法融合、情理結合,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尋求加裝電梯“最大公約數”的積極作為。如在一起相鄰業主因擔心加裝電梯施工影響其房屋安全,進而產生糾紛的案件中,法院找準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做好正面引導,通過多次調解解開當事人心結,促使雙方重新商定施工方案,并確定對被告房屋安全進行動態監測。這種調解方式程序簡單、成本低、效果好,既消除了被告方面對房屋安全的顧慮,又滿足了原告方面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也為同類矛盾化解提供了解紛思路。
加裝電梯是解決老弱人群出行難的民生工程,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益舉措。面對加裝電梯可能帶來的矛盾糾紛,既需要有關部門明確規則,通力協作,形成法治合力,加強多元解紛和訴源治理;也需要社區基層組織、基層黨員、專業技術人員等力量發揮作用,引導居民最大程度形成共識;還需要每位居民弘揚與鄰為善等傳統美德,以讓為先、以和為貴,共同營造友善和諧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