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烏蘇市人民法院辦理了一起案件,值得購房人警惕。
金某是烏蘇市某房產經紀有限公司的業務員。工作中他發現,很多顧客對某小區的房屋十分關注。雖然金某并沒有該小區的房源,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通過自制圖片的方式將信息發布在微信朋友圈,稱該小區有房源待售,并注明房屋面積、單價等內容。
為吸引更多客戶,金某還將房源信息發布至各個微信群。不久后郭某、武某就聯系到他。
“我們在微信群看到這個小區有房要賣,想現場看房。”二人添加金某微信,并約定現場看房。
“可以呀。”金某當即答應。
因金某手中無該小區房源,金某遂安排朋友蔣某冒充房東,與郭某、武某夫婦商談價格,并簽訂買賣房屋的合同。隨后郭某、武某支付了購房款,但當他們聯系金某辦理交房事宜時,才發現事有蹊蹺。經不住郭某、武某的追究,金某選擇主動前往公安機關自首。
原來,金某從工作的房屋中介公司偷來空白格式合同、公司負責人印章等,趁著單位無人時約郭某、武某來辦公室簽約。
案發后,金某分14次退還了郭某、武某的損失。
近日,烏蘇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金某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
法官提醒:
1.合同簽訂之前務必要對合同簽訂的公司及個人主體進行審核,通過查看公司章程、納稅申報、實地考察公司生產、經營、流通等多種方式確定公司的合法性及公司的履約能力。
2.合同商談過程中,切勿貪圖便宜。
3.合同簽訂雙方對資金支付及交付貨物的時間、地點、貨物種類等方面要有明確約定,貨款支付方式要留有銀行痕跡,被騙后公安機關可以及時獲取證據,打擊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