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天工作夠累的了,她不但不做家務,還要跟我吵架!”11月5日,巴楚縣巴楚鎮“小胡楊”心理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室內,正在氣頭上的阿某抱怨道。
“你根本就不關心我。”阿某的妻子圖某也不讓步,“過不了就離婚!”她怒氣沖沖地說。
“千萬別說過激的語言,這會讓人心里留疤。”負責調解的巴楚縣巴楚鎮心理咨詢師肉孜完姑·亞遜趕忙制止了雙方的爭執。
調解暫時中止。看著這對小夫妻,肉孜完姑決定先平復雙方情緒。“我帶你們去個地方。”她說。
來到心理疏導室,推開門,一間以淺綠色為主色調的減壓放松室映入眼簾,頓時令人呼吸舒緩不少。肉孜完姑打開暖色燈,引導夫妻倆坐上睡眠椅,按下播放鍵,一股輕柔舒緩的音樂在房中悄然流淌。
10分鐘后,小夫妻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
看時機已到,肉孜完姑將小夫妻喚醒,帶他們前往矛盾糾紛調解室。調解桌的另一面,巴楚鎮黨委副書記、政法書記黃學乾,鎮婦聯主席,人民調解員組成的3人調解隊伍已等候多時。
“你們為什么吵架?”黃學乾問。
放松了身心,火氣消了大半,夫妻倆的話多了起來。阿某抱怨沒有工作的妻子好吃懶做,圖某則埋怨只知工作的丈夫不懂浪漫。
“你們要降低和調整對伴侶的期待,看到真實的對方并包容接納。”肉孜完姑從心理層面“對癥下藥”。
安撫、背對背調解,黃學乾與調解隊伍通過“嘮家常”的方式為小夫妻講解婚姻相處方法。2個小時后,轉過彎來的小夫妻和好如初。
“先澆滅火氣,再解決問題,是我們化解家庭糾紛的秘訣。”黃學乾說。
巴楚鎮人口密集,屬勞務用工集散地,外來務工人員多在此安家,家庭矛盾量大面廣。
近年來,巴楚鎮因地制宜探索“心理疏導+人民調解”解紛新路徑,形成“解心結、治心病”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工作法,切實推動家庭糾紛有效化解。
“今年年初,我們引進上海市‘心靈導航心理咨詢服務’機制。”巴楚鎮黨委書記汪生龍說,為打好化解家庭糾紛的“主動牌”,巴楚鎮在所轄的20個村(社區)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合理劃分情緒管理、休息舒緩等功能室,配備心理測試模型等設備,聘用專業心理咨詢師對村民開展心理測評、情緒干預等服務,為化解糾紛打牢基礎。
有了探路的“主動牌”,還需有完善的矛調網絡。“心理疏導+人民調解”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應運而生。今年以來,巴楚鎮推選56名善于溝通的村干部、網格員、“法律明白人”組成心理疏導服務小組,接受心理疏導培訓,提升其對家庭糾紛“精準把脈,對癥下藥”的能力和水平。針對常見的家庭糾紛,心理疏導服務小組通過心理咨詢、儀器測試等方式,分析當事人的性格、心態,針對性開展化解;疑難糾紛則由專業心理咨詢師介入開展心理評估,并協同調解,做到矛盾不上交。
當情緒診療、倫理感化、心理暗示、引導發泄、換位思考等心理疏導方法被應用于矛盾糾紛化解,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今年4月,巴楚鎮人民路社區居民古某有了煩心事,其14歲的女兒小蘇時常精神恍惚、情緒低迷,多次與其爭吵,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得知此事后,人民路社區心理疏導服務小組及時介入了解情況。
“我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這個小女孩一直低著頭,什么也不說。”人民路社區婦聯主席阿克孜·斯萊曼說。在心理疏導服務小組看來,其反常的舉動很可能涉及心理問題。
心理疏導服務小組隨即邀請肉孜完姑上門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經過3個小時的音樂治療、心理共鳴話術引導性談話,小蘇逐漸吐露心扉,原來,其父親早逝,本就覺得缺少家庭溫暖的她,在收拾房間時看到了母親罹患癌癥的診斷書。小蘇心中恐懼,因此逐漸自閉。
“經過心理問卷篩查測試,小蘇確診中度抑郁癥。”肉孜完姑說。
既知病灶,對癥下藥。心理疏導服務小組根據小蘇的病情確立了心理疏導計劃,定期通過音樂療法、中醫理療、解壓玩具、心理談話引導輔助藥物治療的方式,引導其宣泄情緒,走出心理困境;人民調解員從情理的角度引導母女互訴心聲,解開心結;巴楚鎮聯合人民路社區對其家庭開展幫扶,由鎮黨委書記點對點包聯,婦聯組織為其申報資助金1萬元,衛健部門按照95%的比例為其母親報銷治療費用。
“現在小蘇情緒穩定,學習成績穩步提升。她母親正在接受治療,病情穩定。”汪生龍說。
2023年以來,巴楚鎮已通過“心理疏導+人民調解”的形式化解家庭矛盾糾紛193件,成功率達100%。
除了“治已病”,巴楚鎮更注重“防未病”。為做好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工作,鎮政府組織衛健委、公安、司法等部門組建聯合心理疏導服務小組,依托網格,通過入戶走訪、普法宣傳、視頻宣講、設立心理服務咨詢臺等形式,全面掌握、解決矛盾糾紛。
同時,針對家庭矛盾復發率較高的特點,聯合心理疏導服務小組定期上門“復查”,跟進了解后續情況,確保糾紛根治。
巴楚縣巴楚鎮黨委書記汪生龍:
近年來,巴楚縣巴楚鎮將心理疏導融入人民調解,探索出“解心結、治心病”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工作法,有效化解家庭糾紛,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我們內心無比自豪,更覺責任重大——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是我們的初心、使命。
今后,我們將不斷強化“心理疏導+人民調解”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健全矛盾糾紛調解體系,提升源頭預防能力,鍥而不舍書寫“楓橋經驗”新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