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培養一半在課堂、一半在車間。發現和解決工程中的真問題,需要緊密對接企業和產業,切實投身到實踐中去。可惜的是,部分高校工科教育對這一點不夠重視。重理論輕實踐,讓生產實習淪為走過場。在課時量飽和的狀態下,部分學生直至大四才匆忙著手實習,還要兼顧準備考研和完成畢業設計,難以真正參與到生產實踐中去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黑板上的常規教學,對于培養工程人才遠遠不夠。但是,高校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工科師資力量相對缺乏;而且,當評價標準的指揮棒錨定論文,而不是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老師也很難從一線需求和應用角度設計課程。
將學習的知識、計劃中的圖紙變為現實,工科教育還有一個重要依托:實驗室。以真刀實槍磨煉人,需要在學校的財務報表上充分體現出學生實踐耗材的投入,給予學生足夠的工程訓練機會。然而,一些工科院校未能充分利用實驗室激發學生對工程的興趣,設備投入也比較“吝嗇”,有些仿真模擬訓練實驗室的設備較為陳舊,跟不上產業的發展速度,這也讓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工科不工”已然對我國工程人才培養和制造業強國建設形成掣肘。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文件,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
在此背景下,工科專業的課程教學乃至整個學科的評價體系需要盡快跟上步伐。要摒棄僅以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的模式,加強工科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以是否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是否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在評價指標體系中,需將專利和對實踐貢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賦予比論文更高的權重。在評價過程中,適當引入企業或相關產業部門,工業界、需求方需要深度參與評價體系的設計。可喜的是,許多工科院校已經在這方面做出積極嘗試,提出“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創新性的技術貢獻、經濟社會貢獻和行業影響”。
工程教育需厘清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向著重實踐的方向做出引導。在教學模式上可以努力跳出傳統教學窠臼,從“先學后做”變為“邊做邊學”,在提升課堂教學的同時撿起被忽視的車間課堂,讓實習更加貼近實際,使學生真正受到工程項目的訓練,去業界發現、尋找科研問題。
工科高校老師不妨轉變角色,既做論文導師,也當產業教授,為學生打造項目式教學的場景和環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特別是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老師可以通過到企業輪訓的方式直面市場、拓展視野、提升能力。此外,引進企業家或技術人員作為校外輔導員,也可以填補工科教育的師資力量,讓產業的最新變化映射到工程人才培養體系中。
制造強國建設任務艱巨,一系列“卡脖子”難題亟待破解,工科教育要努力培養有“真功夫”的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