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枝干遒勁、黃葉紛飛的胡楊是新疆不可不看的一道風景,像沙雅縣沙雁洲景區里這種挺立于大漠水泊的胡楊林,在水天交界處勾勒出如夢如幻的倒影,尤為令人神醉。當游客流連在這秋日童話般的美景中時,驀然發現這些總是與“干旱”“沙漠”等字眼聯系在一起的胡楊林,原來是如此生機勃勃,不難推想,春日里的胡楊林會是怎樣的滿目青蔥。
在日常語境中,胡楊是堅韌與頑強的象征,人們不免會把它的生存環境天然理解為荒涼與干旱之地。但實際上,胡楊與所有植物一樣追尋著有水的、更適宜生存的環境,胡楊林分布的范圍、面積的大小、樹木的生存質量,對于新疆特別是南疆盆地而言是極具重要意義的生態指征。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由于水資源無序開發和低效利用,致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近400公里河道斷流,地下水位下降,大片胡楊林死亡,塔里木河流域生態嚴重退化。失去了胡楊林這道綠色屏障,塔里木河下游的農民種棉花甚至要播種四五次,因為播下的種子往往一場風沙過后就不見了蹤影……痛定思痛,新疆于本世紀初開展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歷經多年建設,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在天山南北不斷推進,如今綿延成片、生機盎然的胡楊林正是對全區上下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綠色發展道路最生動的注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新疆啟動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拯救行動,600多萬畝瀕臨死亡的原始胡楊林再現生機,而這道綠色屏障不僅為流域內1000多萬各族群眾擋住了風沙,守衛了家鄉,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隨之而來的還有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以巴楚縣紅海景區為例,10月以來,該景區平均每天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10月22日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創歷史新高。祖祖輩輩依傍著胡楊林生活的當地群眾如今又靠它吃上了旅游飯,過上了腰包更鼓的好日子,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讓當地各族群眾享有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從干枯死亡、被砍去當柴燒,到日漸豐茂、筑起生態安全屏障,讓我們在胡楊的故事里踐悟“生態興則文明興”的哲理,讓我們用胡楊青翠的顏色描繪高質量發展應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