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源于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楓橋經驗”如一壇佳釀歷久彌新、愈陳愈香。它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一把“金鑰匙”。
用好“金鑰匙”,打開基層治理“新天地”,克拉瑪依市在“變”與“不變”中走出特色發展之路,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
近年來,隨著克拉瑪依市城市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群眾利益訴求多樣,社會治理中的矛盾糾紛問題也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
克拉瑪依市充分發揮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在維護穩定工作中“第一道防線”作用,積極構建市、區、街、社四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組織體系,建設“一站式”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中心,為油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2022年以來,該市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2472件,調解成功12335件,調解成功率98.9%。調解疑難復雜案件192件,涉及金額1.59億元。一大批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打造解紛平臺 暢通工作機制
2020年以來,克拉瑪依市立足“化解零距離、群眾少跑腿”的理念,將切實守住平安穩定“主陣地”作為解紛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創新“政府搭臺、部門唱戲”的工作思路,以“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建設為平臺,完善中心為主、縱橫交織、協同發力的矛盾解紛體系架構,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將調解員隊伍打造成矛盾糾紛“解難人”、情緒疏導“貼心人”、平安建設“守護人”,讓群眾只進一扇門,解開心中“千千結”。
下好矛盾調處的“先手棋”??死斠朗屑壣鐣芗m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融合綜治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等職能,以“實戰指揮、實體運行、實效為先”為導向,推動矛盾化解、信訪接待、訴訟服務等一體化運行,各相關單位服從矛調中心或糾紛調解主辦單位的統一調度,共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2020年5月,克拉瑪依市在全疆率先建成區級“一站式”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融合調解、信訪、公共法律服務、行政復議、社會心理服務等五大基礎職能于一體,發揮綜合調解、勞動爭議、心理咨詢等功能有序銜接,政法單位、調解組織等采取固定常駐、動態輪駐、因需隨駐等形式進駐中心服務,形成集中辦公、集約管理、集成服務的工作模式,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從“單部門辦理”向“多元協同辦理”的轉變。
各街道(鄉鎮)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社區(村)矛盾糾紛調解室在日常受理糾紛案件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串百家門、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的“五百”工作機制,依托專兼職網格員廣泛收集鄰里、家庭等群眾矛盾糾紛,發揮基層黨組織統籌作用,協調大黨委成員單位以及市、區兩級單位力量合力化解,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以上,切實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傾聽群眾呼聲 高效調解糾紛
克拉瑪依市在開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第一期試點過程中,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創新之路,通過建章立制、完善組織架構、整合調解資源,健全了市、區、街、社四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促進矛盾糾紛就地受理、就地化解。
全市各級政府統籌行政資源,強化要素保障,明晰權限職責、上下貫通、層層推進的治理架構,完善市域社會治理指揮鏈,將政府責任制嚴格落實到位。全市15個街道(鄉鎮)創新落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條”和“塊”擰成“一股繩”,建立政府部門、街道、社區、網格權責清單,明確“什么事項由誰負責”,應由群眾解決的一般事項,引導群眾自行解決;應由街道負責的常規事項,由街道“交辦”解決;應由部門處理的重要事項,由街道“吹哨”解決,有效破解基層權責“失衡”難題,推動實現“看得見、管得著”。

克拉瑪依市建立“政府服務熱線綜合平臺”“城市管理信息化平臺”等一系列網絡平臺,解決群眾反映的訴求20余萬件,消除群眾報送的身邊隱患1.7萬余個。
此外,工會、共青團、婦聯、法學會等群團組織在市域社會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助推市域社會治理走深走實??死斠朗泄M織不斷拓展入會覆蓋面,“兩新”組織建會率達100%;團委注重發揮青年志愿者力量,積極投身于社區一線;婦聯加快探索婚調委及其陣地建設,截至目前,化解婚姻家庭糾紛1192件,化解率100%。該市法學會與中國石油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聯合成立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解決平安克拉瑪依建設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基層治理等社會治理領域制度創新和難點堵點,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供智力支撐和理論支持。
克拉瑪依市不斷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調解陣地,促進矛盾糾紛受理“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截至目前,全市1個市級、4個區級、15個街道(鄉鎮)矛調中心和112個社區(村)矛盾糾紛調解室全部掛牌運行,實現市、區、街、社四級矛盾糾紛調處平臺建設全覆蓋。克拉瑪依市委政法委通過邀請“三官一律一師”(即警官、法官、檢察官、律師、心理咨詢師)開展集中授課、研討交流、案例評析、實訓演練,加大專兼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培育力度,建立了政治合格、公道正派、秉持中立的各類人民調解組織195個,成立了包含65名人民調解專家、142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在內的調解員隊伍1157人,實現了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社會化和專業化的有機結合。
克拉瑪依市注重發揮品牌效應,加大培育專兼職人民調解員力度,努力打造熱心調解、業務過硬、結構合理的調解組織和調解員隊伍,特別是孵化培育了“趙天倉”“舒情”“惠琳”等一批個人調解品牌。為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在廣泛吸收退休法律從業人員等“法律志愿者”組建69支“人民調解員”隊伍的基礎上,選派律師、法官等法律專業人士建成32個“調解工作室”,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宣傳、法律咨詢、司法調解等服務,普及法律常識,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白堿灘區中興路街道上游社區成立了一支來自河南、山東、河北、四川、甘肅、新疆的老鄉調解員隊伍。他們中,有本地的“新疆萬事通”帕爾哈提·買買提,也有新市民“河南快嘴”武偉英、“山東熱心人”王言平、“河北老黨員”張兆亮。老鄉調解員們充分利用語言通、感情濃的優勢,打破地域、語言、文化壁壘,用鄉音拉近距離,用鄉情消除隔閡,社區矛盾調解工作從此事半功倍。

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守好“家門口”的幸福
傳承“楓橋經驗”,重心在于源頭固本夯根基。如何從源頭防范化解社會風險?克拉瑪依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家門口”,持續守好“家門口”的幸福,用 “小和諧”匯聚“大平安”。
如今,派出所變“坐等服務”為“主動上門”,社區民警從“下社區”變“駐社區”,服務“窗口”開到了百姓家。
走進克拉瑪依區勝利路街道黎明紅旗社區,社區警務室與社區合署辦公,社區民警劉陽每天在這里工作。讓居民“進一扇門”解決煩心事。不僅是“物理融合”,更需要“化學聚變”,社區警務和網格化服務管理實現“四合四聯”,就是平臺整合、力量聯結;職能耦合、管理聯動;系統聚合、信息聯通;服務融合、風險聯控。

除了社區民警這個頭銜,劉陽還兼任社區副主任,遇到百姓的事,“警格+網格”同頻共振,讓糾紛調處高效化、群眾辦事便捷化。
在克拉瑪依,將“窗口”開到百姓家,除了一抹藏藍,還有法院,他們把最優質的司法資源送到群眾身邊。截至目前,在推動司法解紛資源重心下移、前移方面,克拉瑪依市兩級法院在每個社區設置法官工作室,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解紛服務。
為進一步規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今年年初,克拉瑪依市委政法委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矛盾糾紛立法必要性調研,掌握社會需求和群眾關切,根據全市矛盾糾紛化解的基本情況,起草了《克拉瑪依市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條例(草案)》,通過堅持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發揮好多元解紛第一道防線作用。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克拉瑪依市努力讓“楓橋經驗”綻放新光彩,以“楓橋經驗”為牽引,托舉油城百姓的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