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夏牧場、冬牧場還是轉場路上,經常能看見法官們奔波的身影。”10月9日,提起烏魯木齊縣人民法院永豐渠人民法庭的法官,甘溝鄉前進村村民木爾扎提·巴拉提贊不絕口。
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的第一線。近年來,永豐渠人民法庭立足司法職能,創新工作方法,形成極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模式,通過車載、馬背、步行等方式,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氈房內、草場上,便捷服務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
“人不能沒有誠信,簽了合同就要嚴格履行……”對于鄰居哈某那次的失信行為,前進村村民巴某至今提起仍嗤之以鼻。
去年4月5日,巴某和哈某簽訂草場承包合同,約定承租哈某在前進村某處占地面積2000畝的草場,租賃期限為5年,巴某需一次性支付兩年的租賃費,哈某則要在收到租金后的40天內在草場打一口深水井。
合同簽訂后,巴某按約支付兩年租金,但哈某卻以草場上本來就有井為由,拒絕再打井,這讓巴某內心著實窩火。
得知此事的永豐渠人民法庭庭長賽爾克·努合馬爾多次到雙方家中走訪,并邀請烏魯木齊縣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實地勘驗,經過多個回合的“磋商”,終于在永豐渠人民法庭設立的甘溝鄉中心法官工作站成功調解這起草場承包合同糾紛。
多年來,為解決轄區農牧民居住分散偏遠、參與訴訟不便等難題,該法庭以“馬背法庭”為基礎,以社區、村委會、學校、企業為聯絡點,在轄區9個村(社區)設立便民訴訟服務站,5個鄉鎮設立法官工作站,將司法服務延伸到農牧區每一個角落,法官年均深入農牧區走訪36次,行程9000公里,覆蓋面積2000平方公里,做到有效服務基層群眾“一個都不能少”。
此外,針對外地群眾和本地群眾發生的糾紛,人民法庭盡量線上開庭,避免當事人“千里迢迢”打官司。
3年前,李某與葉某簽訂一份牧業承包合同,約定葉某將承包的45只母羊分3年還給李某,如違約則以一只羊1500元的價格償還。但3年過去了,葉某支付7500元后,剩余的6萬元遲遲不還,被李某訴至法院。
得知李某遠在西安,賽爾克決定通過線上審理的方式,讓李某在家中就能參與庭審。今年6月19日,通過網絡,雙方當事人借助多語種翻譯系統順利參加庭審,最終,李某拿到了拖欠的款項。
近年來,永豐渠人民法庭著力打造新時代現代化人民法庭,構建線上線下通辦和法官值班工作模式,讓農牧民群眾享受便捷訴訟服務。近3年,受理案件1433件,其中,網上立案1063件,在線開庭531件,電子文書送達成功率在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