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紛 打造“楓橋經驗”新高地
——專訪阿勒泰地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張輝
作為全國第一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阿勒泰地區是如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推進邊疆多民族聚居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近日,“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新疆”主題采訪團記者專訪了阿勒泰地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張輝。
阿勒泰地區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接壤,邊境線長、通商口岸多、旅游景點多,是典型的邊疆多民族聚居地區,平安建設與社會治理都面臨諸多挑戰。“面對這一實際,我們探索形成了‘五個五’邊疆多民族聚居地區市域社會治理新路徑。”張輝說,“五個五”即:突出城區、農牧區、邊境區、景區、礦區“五區共治”,發揮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群眾參與“五大主體”作用,建立組織、責任、工作、制度、考評“五大體系”,推進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五治共融”,防控政治安全風險、社會治安風險、社會矛盾風險、公共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五類風險”。
依托“五個五”社會治理“密碼”,阿勒泰地區社會治理效能穩步提升,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邊防安全穩固、人民安居樂業,平安阿勒泰、法治阿勒泰建設邁上新臺階,被授予“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地區”,普法品牌“法治講堂·逢九開講”提級為全疆各級黨政機關學法用法的重要平臺,發源于該地區福海縣的“烏倫古經驗”是新疆唯一被命名的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也是全疆唯一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名單的創新經驗做法。
“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最關鍵的就是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張輝介紹,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大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把矛盾糾紛源頭治理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徑,健全完善“平安雪都”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成地縣鄉村四級矛調體系,探索形成“七心合一”多元調處模式,實現“一站式”全科受理化解矛盾糾紛。搭建“雪都聯戶”社會治理平臺,隨時收集、處理各類風險隱患,印發《阿勒泰地區“烏倫古經驗”實施意見》,全面復制推廣該經驗。
“這一系列措施,暢通了群眾訴求表達渠道,讓群眾遇到難題有地方說,有途徑解決。”張輝說。上述措施的有效實施,促使阿勒泰地區實現了矛盾糾紛85%化解在鄉村、10%化解在縣市、5%化解在地區。
“一些矛盾包含著復雜的法律關系,只有依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這些年注重提升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張輝說。近年來,阿勒泰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實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述法制度,搭建“法治講堂·逢九開講”法治培訓平臺,成立地區決策咨詢委員會,組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庫,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提升黨委政府依法決策能力。建成602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室),打造“城市半小時、農村1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與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建立“一縣聯系一名校、一鄉聯系一名師”合作機制,地縣鄉350個黨政機關、535個村(社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創新“七大普法平臺”,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2427人,組建普法“輕騎兵”7支,開通“法潤金山 你問我答”普法直播間,“冬不拉彈唱調解法”在央視《今日說法》欄目播出,兩次寫入最高法工作報告。
社會治理方式需要與時俱進,張輝表示,阿勒泰地區將立足邊境大區、旅游大區實際,全面復制推廣邊疆社會治理“烏倫古經驗”,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機制,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加強源頭治理,不斷完善基層社會網格化服務管理,推動建立“以政治為統領、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先導、以自治為支撐”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