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侖山,千里新藏線,達坂何其險,座座“鬼門關”。素有“天路”之稱的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西藏普蘭穿越了喀喇昆侖山,全長1429公里、平均海拔達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況最險的公路之一。

擔負著維護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民警,就長期扎根在這條“天路”上,扼守著新藏公路的咽喉要道,守衛著“天路”的平安祥和。
近日,記者跟隨該大隊副教導員王小琳的腳步,近距離體驗了他們的堅守。
一條風雪護學路,一代天路護學人
葉城縣西合休鄉,地處喀喇昆侖山脈,從鄉上抵達縣城,需要跨越海拔3150米的阿卡孜達坂,60多道“拐子”彎橫貫其中,道路常年積雪、結冰,是新藏公路最險峻的路段之一。
“這里有200余名學生,每年放假和入學,孩子們的交通問題困擾了很多家長。” 大隊副教導員王小琳說到。
2008年開始,葉城縣公安局組建“護學隊”,2013年,王小琳成為“護學隊”隊員,一干就是十年。

“路上什么事都不敢多想,就想孩子盡快安全到達學校。”當問起護學時的感覺時,他這樣說到。十年間,王小琳陪伴了4000多個孩子,憑借一次次的護學之路,讓莘莘學子從大山走向了未來和遠方。
使命催征,勇毅前行
葉城縣柯克亞鄉,在夏季受持續高溫影響,容易遭受融雪性洪水襲擊。2023年7月23日,這里發生洪水,一輛來不及撤離的懸掛貨車被洪流沖入河床,駕駛員與外界失去聯系,情況不明。
接到命令的王小琳與隊員們火速前往事發地點,下河床救人,最終貨車司機平安上岸。
“當時沒有考慮太多,身為人民警察,救助群眾搶險救災是自己應該做的。”王小琳事后感嘆說。

角色不同,愛民同在
吸著最少的氧,護著一路的人。王小琳的身份從“路口指揮標兵”、化身為護學“專車司機”、有時還是邊區群眾問不倒的“生活百事通”,他還有更重要的身份——義務護邊員。因為新藏線的地緣特殊性,這里的邊境連接著多個國家,王小琳和隊員們充分發揮自身“人熟、地熟、情況熟、語言通”的優勢,切實加強群防群治效能,不斷提升邊境管控工作成效。一邊為民守路,一邊為祖國放哨。王小琳和隊員們結合山區地形和巡邊路線,增加了自己的職責任務,不斷對邊境人員進行法律宣傳,有效排除了邊境轄區的部分隱患,增強了抵邊人員守法觀念和守邊護邊的主觀意識。王小琳和隊員們的努力,延伸了祖國邊境管控的“觸角”,協助構建起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邊境治理體系,形成了強邊固防的強大合力。
春夏到來之際新藏線會迎來大量摩旅愛好者和自行車騎行發燒友,王小琳有時就會當起“景區管理人員”,游客們遇到爆胎、高反等危急問題,只要接到報警或求助電話,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盡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為大家提供幫助。
“哨子”如何“吹”,考驗著高原交警的智慧,而對于王小琳來說,“吹哨”預警,贏得事故處置先機就是最好的辦法,所以他時常開車巡檢,每次從頭到尾的巡護線路,就要兩天的時間,偶爾還要在這高原上“野外求生”一晚。

依舊在路上
心系群眾,為民護航,王小琳和隊員們仍在努力構建新藏線上的系統高效、反應敏捷、群眾滿意的交通管理服務體系,全力守護這條雪域高原忠誠路、經濟發展快速路、服務群眾暖心路、民族團結幸福路。
在不負韶華中,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信念不曾“缺氧”,王小琳警官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交警精神,他綻放在雪域高原的最美芳華與通暢的道路一起令邊疆秀美,讓日子更好。
這還是那一條蜿蜒的天路,如今他仍在云端,一頭系著新時代的美麗中國,一頭連著創造未來的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