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楓橋經驗”是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經驗,新時代賦予其新的內涵——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楓橋”已經成為架在黨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的“治理橋”,解決“急難愁盼”的“服務橋”。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全區政法干部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探索、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特色鮮明的經驗做法,為建設美麗新疆貢獻政法力量。

近年來,烏魯木齊市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在實踐中充實“楓橋經驗”,在創新中發展“楓橋經驗”,以智治為支撐,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依托信息平臺 切實把準群眾訴求
群眾事,無小事。
烏魯木齊市樹立“智治破局 整體謀劃”理念,以化解社會治理難題為突破口,發揮大數據優勢,切實把準群眾訴求,收集、梳理各類矛盾糾紛,做到全面覆蓋、全量掌握。
依托“新疆平安E家”微信平臺,烏魯木齊市鼓勵群眾通過該平臺反映困難訴求、安全隱患,提高群眾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的積極性。
為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反映訴求,今年1月,烏魯木齊市建立“百姓說事云·書記直通車”平臺。該平臺是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傾力打造的全新智能業務系統。

9月19日,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信訪局局長姚雅瓊向記者介紹“百姓說事云·書記直通車”平臺的運行情況。 天山網-新疆法治報記者 楊蕊攝
9月19日,在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百姓說事云”工作專班,沙依巴克區信訪局局長姚雅瓊向記者介紹并演示了該平臺的運行情況。
群眾使用微信掃描“說事碼”后,就可以提交問題,所屬街道(鄉鎮)通過電腦客戶端將群眾訴求派至屬地社區(村)或相關職能部門,社區(村)或職能部門接到任務后,將任務分派至具體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通過入戶走訪或將當事人約至“百姓說事點”等方式進行核查處置,處置完畢后反饋至平臺。街道(鄉鎮)工作人員對辦理情況電話回訪,形成工作閉環。針對難以解決的訴求,街道(鄉鎮)、職能部門通過平臺將問題反饋至“百姓說事云”工作專班,經專班人員書面報送至區委書記協調解決。
群眾可掃描“查詢碼”查詢所反映問題的辦理進度。
該平臺內交辦事項按照“1351”限時辦結機制執行。“1”是對涉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類、政策資訊類問題限1天內辦理完成;“3”是對矛盾糾紛、困難訴求類問題限3天內辦理完成;“5”是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項目、行政復議等行政管理事項的舉報和投訴,嚴格按照規定時限辦理,其余事項限5日內辦理完成;“1”是涉事責任單位在辦理完成的1日內,對群眾訴求反饋進行回訪。
截至9月11日,該平臺共受理訴求18492件,已辦結18378件,訴求辦結率達99.38%,派工單及時處置率達99.97%,群眾滿意率91.48%,實現“民呼我為,接訴即辦”。目前,該平臺已申報全國“楓橋式”工作法。
堅持問題導向 推動糾紛妥善化解
群眾難,想法解。
烏魯木齊市堅持線上與線下聯動,腳板與科技同步,以網格化服務為基礎,在全市網格全覆蓋設立“百姓說事點”,為群眾提供說事議事場所。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網格員通過與群眾談心、交友、嘮家常等方式,了解群眾困難訴求,變“群眾找上門”為“服務到家門”。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深化數字賦能網格工作,把網格覆蓋和網絡覆蓋緊密結合起來,提升服務群眾的深度和廣度。
該區吸納多方力量參與網格化管理,探索“數字網格+”治理路徑,開發了“智慧經開”微信小程序,將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工作融合到“微網格”,培養“全崗通”社區工作者。

9月20日,在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騎馬山街道西盛社區,該社區黨總支書記周艷說:“我們社區低收入人員多,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業難。網格員在入戶時,就有居民表示工作不好找,我們通過‘逢四說事·民心匯’工作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逢四說事·民心匯”工作法即在每月4日、14日、24日或周四定期在小區第一網格擺桌設點,組織轄區黨員群眾開展說事議事,將群眾所需所盼實現在網格中。
針對居民提出的就業培訓,社區提供場地,尋找適合的培訓老師對有就業意愿的居民進行培訓。今年以來,該社區已開展少兒推拿、蛋糕烘焙、營養搭配等多場培訓。物業公司、熱心居民、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暖心服務,助力社區由“粗管散治”變為“精管細治”,讓基層治理有溫度、有成效。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建立184個“百姓說事點”,網格員通過“智慧綜治”APP上報發現的問題,按照“網格發現—社區接報—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協同聯動機制,有效推動網格智治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
樹立實踐樣本 打造有效管用品牌
群眾憂,高效辦。
近年來,烏魯木齊市政法單位和部門積極嘗試打造有效管用的“楓橋經驗”特色品牌,樹立工作典型和實踐樣本,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特色做法。
今年3月,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人民法院推出法官微信直聯便民措施。群眾掃描案件承辦法官的二維碼后,就可以通過微信向法官留言,法官針對提問進行專業回復。
“法院會定期通報法官的溝通聯系數、新增聯系當事人數、回復聊天占比率等信息,保證為民服務落到實處。”烏市天山區法院綜合辦公室主任尤偉說。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人民法院在全疆率先上線“道交網上數據統一處理平臺”,通過流程對接、數據共享實現責任認定、理賠調解、司法確認全部網上處理,形成從線下向線上統一化模式的轉變。
近3年來,烏魯木齊市法院系統強化科技支撐,讓群眾感受“指尖訴訟”的便利,網上立案14.14萬件,電子送達41.48萬次。
9月19日,蘇先生來到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政務服務中心,在民警的指引下,僅用了十幾分鐘就辦好了新生兒落戶業務。烏魯木齊市公安局運用科技力量實現“指尖+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依托“新疆公安微警務”微信小程序,3類88項服務事項可網上辦理,治安戶籍類59項業務全部實現“一網通辦”“全程網辦”,疆外戶口遷入業務全部“跨省通辦”,“電子居住證簽證”實現“秒級”辦理,公安政務服務高效便捷、智能精準。
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以信息化優勢賦能檢察工作,精心打造“首府e檢通”平臺。當事人、律師登錄該平臺后,綁定相關案件,即可按照系統提示提交相關材料,與檢察官交流,實現24小時交流溝通“不打烊”。
“首府e檢通”還積極探索“云端”辦案模式,讓公平正義始終保持“在線”,提高了案件辦理質效。
烏魯木齊市司法局積極打造全媒體普法宣傳“新矩陣”,利用公交站牌、閱報欄及BRT車站電視進行動態普法,利用法律機器人回答群眾的涉法問題。
今年,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17個基層司法所開啟普法直播。司法所工作人員和律師通過直播向群眾宣傳反詐等知識,針對網友提出的涉法問題進行釋法。
烏魯木齊市依托智能化平臺,優化政務服務,健全政務服務中心,實現網上服務集中提供、政務信息集中公開、數據資源集中共享,行政審批全流程基本實現“一站式”辦理,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守護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