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印發《關于加強審計報告查驗工作的通知》,提到運用信息化手段打擊不法機構假冒會計師事務所名義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個別會計師事務所為同一審計事項違規出具多份審計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
審計報告是企業經營中不可缺少、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具有法定證明效力的重要文件,不僅有助于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保障財產安全,而且能讓投資者、股東、債權人等了解企業真實財務情況,幫助全社會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審計報告的流程和標準有著嚴格規范,我國刑法、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等都對虛假審計作出了明確規制。
審計報告的出具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盡管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多個文件,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和規范財務審計秩序,但仍有個別企業、不法機構及人員受高額利益驅動,對審計報告動歪腦筋。如假冒會計師事務所名義出具虛假報告,冒用注冊會計師名字簽署報告、為同一審計事項違規出具多份審計報告等,這些行為既違反法律,也會影響投資者決策,破壞經濟市場秩序,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嚴防虛假審計報告行為。
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飛速發展的當下,用信息化賦能審計報告監管工作,助力實現精準打擊,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此前,有關部門構建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信息平臺,實現對相關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互聯互通,通過業務報備、電子證照和簽章等手段加強了審計工作的日常監測。統一監管平臺既要建好更要用好,此次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也充分表明了這一態度,《通知》對審計報告的查驗方式、審計報告報備環節等作出詳細規定,明確審計報告要“應報盡報”,不僅有利于規范審計報告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而且讓社會公眾、監管機構等更便捷查驗相關信息,及時識別真偽,防范虛假審計報告出現。
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關系企業長久健康發展,關系相關行業信譽和形象。在有關部門不斷加大監督力度,持續深化“互聯網+監督”,有效提升監管質效的同時,也需要強化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抵制弄虛作假行為,共同促進審計質量和會計信息質量提升,維護市場秩序,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