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油亮噴香的過油肉拌面,肉不得少于多少克?一份麻辣鮮香的大盤雞,輔料和主料的配比應該是多少?如果這些新疆美食以半成品或成品的預制菜模式端上你家餐桌,美味程度是否能滿足充滿期待的味蕾?近日,在舌尖上的絲綢之路美食大會上,標準化生產、包裝的椒麻雞、辣子雞、面肺子等新疆美食一經亮相就收獲了各路客商的青睞,迅速走向全國各地。在關于預制菜的討論頻繁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當下,這些既追求標準化、也注重口感體驗的預制菜無疑為新疆特色美食走得更遠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新疆,賞美景、品美食是缺一不可的享受。但長期以來,由于原料、口味、烹調方法等限制,新疆美食雖然揚名在外,但卻沒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瞅準這一缺口,站在即食類預制菜搭上電商快車起飛的風口,近年來新疆的炒米粉、大盤雞、烤包子等特色美食預制菜迅速走上了工業化生產的道路,無論線上線下都頗受好評,迅速在全國市場鋪展開來。
但既然是定位為特色美食的預制菜,就不能滿足于簡單的開袋即食,更不能只局限于眼下的市場發展水平。畢竟有不少消費者一聽是預制菜,立刻覺得眼前的飯菜不香了。最近即食或即熱類的預制菜料理包就頻頻引起社會關注乃至輿論爭論,一方面由于生產標準不一、食品添加劑使用較多、菜品不夠新鮮,導致廣大消費者對這一類預制菜是否有違營養搭配、甚至是否影響身體健康頗感擔憂;另一方面不少追求口感乃至“煙火氣”等美食體驗的消費者認為味道千篇一律的預制菜缺乏鮮活個性,食之無味。
消費者的疑慮和“嫌棄”,反過來看正是新疆發展預制菜產業需要積極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畢竟這是一個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滿足消費升級、關系居民飲食健康的重要產業,發展勢頭風生水起,帶來的收益更是不可小覷,需要我們立足當下、著眼長遠,高標準高起點進行謀劃布局。以我們熟悉的柳州螺螄粉為例,據報道,2022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600.7億元,全產業鏈帶動30多萬人就業??捎^收益的背后是當地“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發展理念,為了讓袋裝螺螄粉生產的每一步都有品質保障,柳州市陸續出臺一系列螺螄粉生產標準和發展規劃,就連相關的竹筍、水稻、豆角、螺螄等原料都在當地建設了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嚴格生產標準、把控食材品質、合理規劃發展,這碗風味獨特的螺螄粉啟發著我們,要想讓預制菜“香起來”,不僅要開展標準化建設,標準還必須要高、品控也一定要嚴,從而保障預制菜有營養、注重口感且不失特色,這是發展新疆預制菜產業必須探索克服的難關,也是擦亮新疆特色美食這塊金字招牌、做大美食產業的必然要求。希望在不斷推進的預制菜產業標準化建設中,奔赴全國乃至全世界餐桌的新疆預制菜,都能獲得美味營養、健康安全的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