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一批荒漠化防治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包括污染環境、非法侵占、過度利用等類型,充分反映了檢察機關為推動荒漠化防治作出的不懈努力,有助于進一步引導各級檢察機關繼續加大荒漠化防治辦案力度,提升辦案質效,提升荒漠化防治能力和水平。
荒漠化不僅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安全,而且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荒漠化防治非常必要且意義深遠。多年來,經過社會各方一道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然而,防治荒漠化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該項工作永遠在路上。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守護者,應當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持續助力荒漠化防治。此次發布的7個典型案例生動表明,檢察公益訴訟在促進依法行政、推動荒漠化綜合防治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用好用活公益訴訟助力荒漠化防治,首先體現在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上。實踐中,受多重因素影響,少數地方對于非法占用草地、毀林開墾、地下水超采等違法行為日常監管缺位、執法不嚴,存在履職不到位、怠于履職等情形,這就需要檢察機關強化法律監督,用好行政公益訴訟,為加強荒漠化防治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以此次發布的貴州省威寧縣人民檢察院督促整治喀斯特草原石漠化行政公益訴訟案為例,檢察機關查明,“百草坪”草原存在村民違法占用草地修建永久性建筑等問題,致使草原石漠化加劇,遂向當地林業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但問題并未全部整改到位,便及時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確認林業部門怠于履行監管職責行為違法,得到法院支持。在該案中,檢察機關通過及時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以“訴”的確認體現司法價值引領,最終深化了草原荒漠化防治力度,推動當地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
用好用活公益訴訟助力荒漠化防治,也體現在促進受損生態有效修復上。讓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是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的內在要求,也是檢察公益訴訟辦案的核心價值。實踐中,荒漠化生態修復面臨生態損害賠償金收取難,以及如何管好、用好賠償金等問題,這需要檢察機關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公益訴訟+生態修復”辦案模式,促進受損生態實現有效修復。
以此次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人民檢察院訴寧夏某油氣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李某某等四人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為例,因涉事公司的壓裂返排液傾倒至毛烏素沙地腹部半流動沙丘低地,導致植被枯死,且地下水中總固體(全鹽量)超標。鑒于此,檢察機關通過采取督促行政機關編制生態修復方案、委托專業機構對案涉地塊損害程度進行鑒定、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等方式,依法追究違法行為人的生態修復責任。為解決生態修復資金收取及監管難題,檢察機關聯合相關部門推動設立專門賬戶,并持續跟進監督案涉地塊恢復治理情況,確保案涉生態損害賠償金用于恢復治理,使受損沙漠生態環境得到修復。這為今后檢察機關辦理類似案件,管好用好賠償金,提升生態修復工作質效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
用好用活公益訴訟助力荒漠化防治,還體現在強化科技賦能上。從司法實踐來看,公益訴訟涉及面廣、專業性強,不少案件需要開展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這就需要檢察機關善于向現代科技“借力”,提升辦案質效。比如,在此次發布的青海省烏蘭縣人民檢察院督促治理高原鼠兔害行政公益訴訟一案中,針對青海多鎮鼠兔泛濫造成的荒漠化問題,檢察機關利用衛星遙感圖斑技術,鑒別出鼠兔害泛濫造成荒漠化的草原位置,為精準確定鼠兔害治理范圍,督促地方行政機關履行職責奠定了基礎。公布相關案例,有助于引導各地各級檢察機關積極推進數字檢察戰略,善于借助現代科技力量,為公益訴訟辦案插上“智慧翅膀”。
案例是實踐中發生的鮮活生動的法治教材,是最好的法治教科書。期待各地各級檢察機關積極運用典型案例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了解荒漠化防治相關知識,增強植綠、愛綠、護綠意識,嚴守法律底線,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筑牢我國生態安全屏障,不斷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