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一早,在中蒙邊境烏拉斯臺口岸,貢格爾整理好著裝,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走進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烏拉斯臺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驗證臺,開始執勤工作。
“烏拉斯臺”是蒙古語,意為“有白楊樹生長的地方”。1992年,駐守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塔山的烏拉斯臺邊檢站官兵憑著“二頂帳篷一口鍋 一張桌子三個兵”開始了他們與烏拉斯臺的故事。
2005年大學畢業后,貢格爾入伍參軍,成為原武警新疆公安邊防總隊的一員。2016年1月19日,他正式到烏拉斯臺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報到,成為一棵扎根中蒙邊境的“小白楊”。
17年來,貢格爾在檢查員、執勤科等多個崗位歷練過,現任烏拉斯臺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邊防檢查處副處長。
10時整,貢格爾和同事們到崗執勤。當天,是烏拉斯臺口岸在7月的最后一次開關。
“你好,這里是烏拉斯臺邊檢站。”邊檢民警用微笑迎接每一位通關旅客。
貢格爾告訴記者,烏拉斯臺邊防檢查站主要擔負著對中蒙兩國的出入境旅客、企業員工和交通運輸工具的邊防檢查任務,守護國門是邊檢民警的使命。
7月17日,烏拉斯臺邊防檢查站執勤二隊檢查員黃穎在檢查一名蒙古國籍入境旅客時,前臺發出報警提示。黃穎心頭一緊,迅速調整情緒,按照既定程序進行下一步查驗工作,執勤二隊負責人立即向貢格爾反映了情況。
為不影響其他人通關,到現場后,貢格爾將該旅客帶到執法辦案區調查。經了解,這名旅客曾在蘭州市犯走私罪被判刑,按照相關規定,他在5年內不得入境。
“我們在比對信息時發現,他留了頭發和胡子,想以外形上的改變蒙混過關。”貢格爾說。
在調查中,該旅客多次用蒙古語表示自己聽不懂漢語,不料貢格爾用一口流利的蒙古語回應,讓其無從狡辯。
站在中蒙邊境的界碑前,貢格爾被一幕幕回憶拉回從前:2015年冬天,大雪封山,在聯檢廳無暖氣的情況下,他出色完成了加關任務;2016年,他熱情周到的禮遇通關服務,贏得了中國空軍及蒙古國科布多省領導的高度贊譽;2017年,他為我國援助蒙古國基建物資車輛開通“綠色通道”,確保中蒙兩國基建合作項目所用物資快速出境;他提出的口岸閉環管理等意見建議被地方黨委、政府采納,為口岸管控工作提供了邊檢智慧。
17年來,貢格爾和同事們時刻緊繃“萬無一失 一失萬無”的思想之弦,在成千上萬次重復的前臺驗證流程中時刻保持警惕,嚴查細驗每一位旅客、每一本證件、每一段行程,決不放過任何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