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阿勒泰邊境管理支隊結合阿勒泰旅游大區地域特點,緊扣“西北之北戍邊人,服務群眾貼心人,旅游發展護航人”職責定位,積極探索實踐邊境景區旅游警務機制,堅持做優“矛盾不上交”核心指標,做實“平安不出事”主責主業,做強“服務不缺位”任務目標,通過民警不懈努力,“景中警 貼心人”旅游警務經驗在邊境轄區落地生根,搭建了警民共建共治共享“連心橋”。
矛盾調處精準高效
“感謝喀納斯邊境派出所民警,及時幫我解決了這件事,要不然我就趕不上回北京的飛機了!”7月13日,北京籍游客王某握著阿勒泰邊境管理支隊喀納斯邊境派出所民警王藝程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據了解,當日王某在喀納斯游玩結束,想趕緊乘坐區間車前往賈登峪酒店休息,在排隊上車時,不小心擠到了另一名游客李某的雙肩包,這名游客聲稱包里的眼鏡被擠變形了,要王某賠償一款相同的眼鏡,不然就不讓王某離開。接到報警后,民警了解了事情經過,查看了視頻監控,對雙方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調解處理,確保了北京籍游客第二天能夠趕上返程飛機。
該支隊堅持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作為強化景區平安治理的總抓手,在邊境轄區積極推動建立“黨政領導、綜治牽頭、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格局,整合景區綜治、司法、旅游公司、村委會等力量,按照矛盾糾紛的復雜程度和調解難度,形成矛盾糾紛“紅黃藍”三級分類分級管理工作機制,構架排查、研判、分級、分流、調解、跟蹤“六步”工作法,確保每起矛盾糾紛形成處置閉環,同時積極協調法官工作站入駐警務站,成立警民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推出“人民調解+司法確認”的一站式調解模式,建立線上調解、線上咨詢、線上溝通的“云端工作室”,真正實現轄區矛盾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化解,涉旅糾紛快調解、快處置、快解決。
年初以來,該支隊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1700余起,沒有一起矛盾糾紛轉變為案件、沒有一起“民轉刑”案件和群體上訪事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
平安守護眾志成城
“確保群眾的安全是我們警務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群眾對我們最直接最真切的期盼”。7月4日,在喀納斯邊境派出所夏季治安打擊整治行動部署會上,該所陳彬所長說道。
為強化景區治安防控,持續提升景區群眾安全感,該支隊各級按照“抓警格、沉警力、強基礎、保平安”的工作思路,運行“高效能”涉旅服務、“高素質”警務隊伍、“高標準”風險評估、“高水平”信息共享的“四高機制”,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擺在案件高發、防范薄弱、群眾需求的地點和時段,發揮義警、網格員、商戶和其他治安力量作用,逐步形成了多方參與的景區治安防控大格局,改進原有守點執勤制度,堅持將警力沉下去、走出去、貼上去,做到轄區24小時有巡邏,行業場所重點時段有值守監管。建立旅游警務最小作戰單元,實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景區糾紛、求助、服務等需求情況配置機動小組,最大化實現民警“跟著警情走、跟著游客走、跟著需求走”,景區安全環境顯著提升。
為民服務彰顯真情
在喀納斯新村,有一位“長得帥”警官,深得群眾和游客的好評,他就是派出所社區警務隊民警劉愛龍。大家之所以這樣叫他,還是因為一面“長得帥 辦事快”的錦旗。
去年6月,一位福建籍女游客王某在山里徒步過程中,不慎將腳崴傷,由于徒步位置比較偏僻,周邊游客較少,王某無法得到有效幫助,于是電話求助派出所民警。民警歷經2個小時的輪流背運,成功將王某送至村衛生室,得到及時救助。游客王某臨行前,將這面“長得帥 辦事快”的錦旗送到了警務站。
7月11日,這個支隊賈登峪邊境警務站收到來自四川、浙江寄來的兩面錦旗。一面是四川游客贈送,其在喀納斯至賈登峪景區游玩期間不慎丟失一個相機,里面存有大量照片信息,警務站協調多方資源聯合尋找,經過一個小時的努力最終幫其找回丟失相機。另一面是一位浙江游客在賈登峪游玩期間不慎將手機丟失,了解情況后,民警通過微信群發布尋物通知、調取沿途點位監控、走訪詢問最終將手機找回。當民警將手機交給報案人時,游客喜極而泣,握著民警的雙手久久不愿松開。
該支隊把利民、便民、為民作為服務宗旨,持續深化“放管服”工作,推行辦理窗口預約辦理、延時服務、上門辦證、上門送證等便民服務舉措,實現《邊境通行證》辦理、戶籍辦理等警務工作前置,研發“景中警 貼心人”警務服務一碼通,方便景區群眾各類警務需求。同時,積極開展“開門評警”“網上述職”“聽呼聲、送服務”,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對移民管理工作的認同感和滿意度,實現了警民關系“零距離”、警務受理“零懈怠”、執法質量“零誤差”、真誠服務“零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