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換兄弟們下山了!”6月7日,是護邊員吐爾地·吾斯曼去執勤點老虎口輪換執勤的日子,惦記著已在山上待了十多天的護邊員兄弟,天還沒亮,他就起身準備上山的物品。“小時候去山上放羊護邊,只有馕。”吐爾地說著,將冰箱中的小白菜、菠菜、胡蘿卜等蔬菜一一洗凈裝進袋子,又將兒子買來的新鮮羊肉切塊裝好,最后,將備好的米面油水果等食物塞進背包。
吐爾地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吐古買提鄉依達良村一名護邊員,多年來,他們一家三代扎根邊境,守邊巡邊,用青春和熱血守衛祖國的邊境線。

去老虎口執勤點的路通過吐古買提鄉克孜勒別勒牧道,牧道距離鄉政府約50公里,巍峨的群山林立,滿地的駱駝刺隨風擺動,成群的牛羊、駱駝和馬匹勾勒出一幅幅和諧靜美的鄉村圖卷。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程,抵達目的地。
作為護邊員隊伍的負責人,放下行裝,聽取簡單匯報,吐爾地就急著出發去負責的區域實地查看,“親眼看看,心里踏實。”從執勤點出發,一條蜿蜒的小路順著山勢一路延伸到山的盡頭,過去騎馬或者步行需要四五個小時,現在騎摩托車兩個小時就能回來。
“山是守護我們安全的屏障,我們是大山的孩子,與山抬頭不見低頭見。”起風了,層巒疊嶂的山峰仿佛披上了一層面紗,望著走過無數遍的巡邊路,吐爾地說。
一路上,吐爾地打開了話匣子,但眼睛始終警惕地觀察著遠處。
“這條路上,我們要穿過2條季節河,夏天常遇到洪水,冬天要跨冰河,還要經過4個山口,翻越16個大小山嶺,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對這條走了36年的路,吐爾地諳熟于心。
幾十年來,在父親的帶領、兄長的陪伴中,他越發堅定為國守邊的選擇。“父輩們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都要守住祖國的邊防線,無論遇到野獸,還是壞人,我們絕不會有一絲退卻!”娓娓敘述中,一場與狼對峙的故事緩緩道來。
那是吐爾地14歲的時候,他和父親吾斯曼江·蘇運趕著羊群返回住處,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忽然由遠及近傳來狼嗥聲,吐爾地有些害怕,“爸爸,是野狗對吧?”“是狼,狼叫的時間大多在傍晚或清晨,這是它們開始狩獵的信號!”
話音剛落,羊群忽然騷亂起來,眼尖的吾斯曼江一眼就看到約十幾米開外,3匹狼呈三角形分布,壓低脖子死死盯著他們。吾斯曼江大致判斷,這應該是3匹臨時組隊的孤狼。
他將吐爾地護在身后,緩緩掏出一把火柴,翻開衣襟內側羊皮面摩擦打火,零星迸出的火星讓狼群后退了幾步,此時,一根火柴突然點燃并引燃其他火柴棒,瞬間騰起的火光在暗夜中格外晃眼,狼群迅速掉頭撤退十幾米,此時吐爾地的叔叔們騎著馬及時趕到,狼群迅速逃離,一場人與狼的驚險對峙在一片塵土中結束。
“這么危險,為什么不回家?”回到放牧點,吐爾地后怕地問,吾斯曼江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守護大山、守護家園是我們的使命,等以后我不在了,這個任務就要交給你了……”

8個月前,吾斯曼江與世長辭。悲痛之余,父親的言傳身教,如一把刻刀深深刻在吐爾地的心上。吐爾地說,他早已下定決心,繼承好父親遺愿,將一生都奉獻在祖國的邊境線上。如今,在他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也順著父輩的足跡,成為護邊員中的一員。
在吐爾地家中,他專門騰出一間房,打造成紅色護邊博物館,將幾十年來他們一家三代戍邊巡邊的獎狀、獎章、榮譽證書、照片以及父輩巡邊路上用過的馬鞭、水壺等物件都陳列出來,供人們參觀。
如今,這個村級紅色護邊博物館成了鄉里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吐爾地10歲的女兒阿依美熱木·吐爾地變身小解說員,向慕名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動人的護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