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最西邊,送走“最晚一縷陽光”的地方——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烏恰縣吉根鄉,這里有一群被當地百姓稱為“老鄉”的民警,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不足30歲,堅守在年平均氣溫僅7℃、平均海拔3000米的雪域高原……他們是祖國最西邊的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服務約2800名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和漢族村民。
民有所呼,警有所應
“老鄉,路堵了,能不能讓前面司機挪一下車?”“沒問題!”在我國最西端的口岸——伊爾克什坦,邊境派出所的一項重要職責是維持邊境口岸秩序。來自甘肅民勤的民警楊洋經常被群眾求助。在這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老鄉”這一稱謂讓他感到十分溫暖。
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通過入戶走訪,同當地老鄉建立信任,回應群眾訴求。今年4月,吉根鄉薩哈勒村牧民阿依(化名)的丈夫因病去世,還有兩個上中學的女兒,家庭經濟困難。駐村民警齊利瑩和柯爾克孜族協警克依瓦特·托依洪得知此事,便和村委會工作人員一道為普通話水平有限的阿依講解補助政策,協助她申領低保金,并照顧她的生活。“齊警官幫我干農活、清理牛糞,人特別好。”阿依感動地說。
從解救困在克孜勒河中的牧民牛羊,到為突發心臟病的患者送速效救心丸;從村莊治安隱患摸排,到防范季節性洪水……2022年,派出所化解矛盾糾紛200余起,確保治安狀況相對平穩。
2022年,派出所幫扶困難群眾120余次,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天山雪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派出所教導員田菲菲說:“只有心里裝著邊民,邊民心里才會有你。”
調解糾紛,引導群眾
“酒可以喝點,但不能多喝,更不能酗酒。”在中國最西邊行政村斯木哈納村的商店門口,執勤民警田帥和努爾哈孜·吾木爾勸散了幾名正在這里喝酒的牧民。由于邊境苦寒,一些牧民有飲酒御寒的習慣,醉酒之后會發生糾紛,冬天還可能凍傷。因此,兩位民警經常在巡邏時,勸導村民少飲酒。
早晚在幼兒園和小學門前安保,白天備勤、值班、和老鄉交流,夜晚巡邏,這是薩孜村駐村民警徐輝的日常。執勤之余,他在課堂帶領學生進行地震、火災等突發情況演練,在警務室輔導孩子們做作業,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徐叔叔”。妻子楊麗則主動請纓成為一名“婦女調解員”,與村里婦女同胞交流持家經驗,預防和勸解了一樁樁家庭矛盾,成為吉根“老鄉”。
派出所民警還為牧民夜校講解交通安全法規、牛羊飼草防火注意事項等知識。派出所所長阿力木江·阿布都外力說,定期培訓發揮了作用,較之以往,村民超速駕車行為明顯減少。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
“邊關就是我的家,是我要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28歲的李繼超是陜西咸陽人,成為吉根鄉薩哈勒村駐村民警已有5年。中吉邊境地處帕米爾高原,地形復雜。邊境派出所民警每月巡邊20次,單次巡邏時間超6小時,平均巡邏里程達40公里。
李繼超告訴半月談記者,為了維持邊境穩定,當地牧民踴躍加入守邊護邊的隊伍。邊境派出所民警會為執勤護邊員進行業務指導、宣傳法律法規、排查安全隱患。
“祖國邊境要靠你們這一代人堅守,要用生命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50多年來,戍邊模范布茹瑪汗·毛勒朵用柯爾克孜文在10多萬塊邊境山石上刻下“中國”兩字,她的精神在戍邊隊伍中傳承發揚,她的子女也繼承了她的事業。西極戍邊故事由一個人變成一群人演繹,并且還在繼續。
每座氈房就是一個哨所,每名牧民都是一名哨兵。2022年以來吉根邊境穩定,西極警民攜手構筑起一道鋼鐵長城,農牧民護邊員隊伍成為無比堅固的“活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