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網訊 “通過新建的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能夠從系統中直接通過國家數據庫調取數據,服務我區各行業部門,更加高效應對自然災害,實現‘風云可測’。”6月12日,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處處長丁剛表示,目前,新疆率先在全國實現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與國家數據庫互聯互通。
建成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是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普查的重要成果。
去年以來,我區有序推進地方基礎數據庫建設,形成一套適合自然災害防治、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特點的基礎數據庫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實現對各類基礎數據統一的標準化管理。
在6月1日召開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建設與互聯互通交流視頻會議中,新疆、浙江和交通運輸部作為先行試點,介紹交流數據庫建設及互聯互通情況并作系統演示。會上,應急管理部對具有新疆特色的基礎數據庫體系提出表揚和肯定。
過去,省級政府部門想要調取國家級數據庫數據幾乎不可能實現,“首先沒有渠道和平臺,也沒有儲存空間。”丁剛表示,今年,新疆作為全國數據庫建設試點之一,首次打破信息壁壘,率先實現與國家數據庫的互聯互通,促進基礎數據成果共享應用。
當日,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處工作人員劉喆登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平臺,成功調取國家級普查成果三大農作物格網(小麥、玉米、水稻)自治區相關信息,“通過這個數據,自治區的農業、水利、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就能充分利用農作物在新疆的分布情況,獲得各行業下一步工作計劃的數據支撐。”劉喆介紹。
據悉,此次建成的基礎數據庫,能夠形成內容完整、組織有序、持續更新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體系,可為我區防災減災救災、國土空間規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高質量的數據支撐。同時,還能實現國家和省級行業部門共享的調查數據、評估與區劃數據等,以及根據工作需要納入的其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