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這是我父親在世的時候,阿某給他寫的欠條,現在我父親已經去世了,錢還沒有還完。”
“這個錢我還了,你清楚的。”
5月20日,和田市肖爾巴格鄉司法所巴旦木調解室專職人民調解員穆海拜提·阿卜杜拉坐在當事人中間,耐心傾聽雙方的陳述。
這是一起借貸糾紛,當事人點名找穆海拜提調解。
“你們都冷靜一下,這事我管,一定給你們一個說法。”穆海拜提說罷,雙方當事人安靜下來。
2019年,古某的父親給阿某借了7000元錢,欠條上約定欠款于2021年12月還清。2022年8月,古某的父親因病去世,收拾父親遺物時,古某發現了這張欠條。隨后,古某多次與阿某聯系討要欠款,阿某稱欠款早已還清,又拿不出證據,與古某發生糾紛。
“我這里應該有還款的證據。”了解情況后,穆海拜提起身打開檔案柜,稍加思索,她找到了3份阿某此前還款的記錄。
看到還款調解書,阿某也回憶起來。
“2021年12月,我沒有如約還錢,古某的父親通過司法所找到我,經過調解,我陸續還了3次錢,都在這里簽過字,還剩1700元錢沒有還。”阿某說。
另一邊,古某看完還款協議后心服口服,同意阿某按照1700元欠款返還。阿某隨之表示,將在7月底還清欠款。
只有捧著一顆真心,多看、多聽、多走、多想,切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一身本領才能派得上用場。
34歲的穆海拜提從事調解工作已有7年了,經她調解的矛盾糾紛很多。如今,遇到棘手的事,群眾會點名請她來調解。
“調解有啥秘訣?”記者問。
“調解是個技術活,要想雙方都滿意,就要情理兼顧、真辦事。”穆海拜提總結道。
從事人民調解工作以來,穆海拜提的手機24小時開機,號碼對全鄉群眾公開。只要沒有實在走不開的事情,即使晚上接到需要調解的電話,穆海拜提也會立即趕到現場。
“第一時間去,群眾覺得受到尊重,氣就消了一半。”穆海拜提說,減少矛盾的發酵時間可為調解爭取更大空間。
4月初的一天晚上,穆海拜提接到陳某的電話,稱其與肖爾巴格鄉紅棗商販麥某簽訂了收購紅棗的協議,雙方口頭約定,陳某向麥某支付1.5萬元的定金,麥某在兩天內準備好8噸紅棗給陳某發貨,貨到后結尾款。
定金支付后,麥某并沒有按照口頭約定給陳某發貨。陳某多次催促后,麥某連電話也不接了。無奈之下,陳某向穆海拜提求助。
了解情況后,在穆海拜提的協調下,陳某和麥某在司法所調解室見面。
兩人一見面就吵起來了。穆海拜提并不評理,她給兩人各倒了一杯水,先讓陳某說。等陳某說完了,再讓麥某說。兩邊都講完了,穆海拜提還是沒有表態,只是跟他們拉家常。看似是閑聊,實則在找倆人的心結。陳某是生意人,指望著這些紅棗掙錢,貨不到工人停工都是損失;而麥某是個莊稼人,他怕發貨后尾款收不到,心里有顧慮。
“這事不能光講理,要讓大家先把氣發泄出來,然后才能兩邊勸,引導彼此換位思考。”穆海拜提說,調解若不帶著“情”,光靠技術,而不站在群眾的立場為他們辦實事,那么技術就成了花架子,反而容易引起群眾的反感。
待陳某和麥某的氣都消了,穆海拜提開始給兩人調解,她認為,兩人的主要矛盾點在于互相不信任。通過換位思考的調解方式,兩人很快放下心中的芥蒂,達成和解。麥某給陳某提供1.5萬元的紅棗,陳某檢驗貨品合格后裝車運送。
記者在肖爾巴格鄉司法所采訪時發現,由于調解工作做得好,群眾見到穆海拜提都會主動打招呼。
“常年和群眾在一起,真正站在他們的角度解決問題,就會贏得信任和支持。”穆海拜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