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優良品種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是農業科技的創新載體,也是種業發展的命脈所在。
當前,舉國上下正在努力打好種業翻身仗,破解種業“卡脖子”技術難題。這不僅需要專業的科學技術,也要構建適應發展規律的組織體系。
企業是育種創新主體,但我國的種業企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國際一流的種業企業相比,自主研發水平較弱,掌握核心技術較少。如果單純參照國際模式,要求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建育種創新體系,既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很難實現技術追趕和超越,更難以在長遠的創新戰略中實現“翻身”。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歷史性階段,農業發展進入轉型關鍵時期,商業化育種體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一種適應我國農業發展規律的創新模式。這種模式打破科研單位與企業間的界限,將創新資源有效整合,補齊了企業的短板,大幅提高了創新的效率和針對性。
因此,堅持構建并完善商業化育種體系,使之更加適應我國國情和種業發展特點,實現科研效率最大化成為勢在必行的探索與嘗試。
我們應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商業化育種體系,不斷優化組織方式,以提高科研質量和效率為出發點,探索更加靈活的資源配置方式,吸引更多組織和個人參與到育種創新中來,以不斷健全的育種體系凝聚起全社會參與種業創新的合力,為加快種業高質量發展、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