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始終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致力于新時代新疆特色“楓橋經驗”實踐創新,深入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四聯、四驅、四融”工作機制,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新樣本,匯聚起一批鄉村、城鎮、網上“楓橋經驗”集群,確保小事不出聯戶、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黨建統領,深化“四級聯動”
圍繞“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社會治理路徑要求,整合資源,實現“四級聯動”。一張圖一平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新疆特色“楓橋經驗”,繪制“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流程圖”,縱向推進綜治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平臺融合,打造州、縣、鄉、村四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橫向整合信訪、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方面力量,擴展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指導基層抓好抓實矛盾糾紛源頭治理,一張簡明的“流程圖”、一個“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讓州、縣、鄉、村“四級聯動”化解矛盾有了創新實踐的廣闊空間。線上線下排查。依托基層智慧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線上”排查,由“訪惠聚”工作隊、基層組織開展“拉網式”線下排查,對發現的矛盾糾紛動態進行預警研判,確保各類矛盾得到及時發現和穩控。創新化解機制。州、縣、鄉包聯村(社區)領導、警務站民警、人民調解員、法律工作者、網格長、“四老人員”等力量進駐“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根據群眾訴求類別,分類受理、分級辦理。
多元治理,實現“四輪驅動”
以政法工作現代化為抓手,實現“訴調、檢調、訪調、公調”無縫對接,全力維護廣大群眾的合法利益。狠抓訴源治理。始終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全力打造“一站式”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成立速裁(調解)團隊、品牌調解室,邀請市場監管、勞動保障、金融監管、銀保監等部門聯合成立專門調解室,推動矛盾化解從終端裁決向源頭防控延伸。設立19個“楓橋式法庭”、16個旅游巡回法庭、124個法官工作室,建立“110”司法服務新模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落實檢調對接。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代表230余人次參加聽證會56場次,對70個案件開展公開聽證。以“黨旗紅+檢察藍”為統領,實施“黨建+監督”“黨建+普法”“黨建+服務”,壓緊檢察機關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回頭看”專項活動,實現群眾信訪七日內回復率100%,辦理結果答復100%的目標。推行訪調并行。落實“一個矛盾糾紛、一個調處班子、一個調處責任人、一個調處方案”,使矛盾糾紛情況不漏不重,底數清、情況明,有效杜絕重復訪、越級訪和集體訪的趨勢,信訪形勢平穩有序。堅持公調聯動。依托“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和“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工作,深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八項機制,努力將糾紛隱患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截至目前,有6個派出所獲批自治區級楓橋式派出所,取得了良好成效。
群眾參與,力促“四治融合”
群眾參與是新時代新疆特色“楓橋經驗”伊犁實踐的根本途徑,加強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建設,持續優化糾紛調處方式,“四治融合”助力矛盾化解。自治“消解矛盾”。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自律規范作用,通過村民議事會、聯戶長會議、聯戶家庭會議、群眾說事點和談心屋等村民自治方式方法,吸引黨員代表、網格員、聯戶長等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將群眾大小事解決在基層,涌現出特克斯縣“愛心媽媽”、伊寧縣“馬曉蘭說事點”、尼勒克縣“吳強工作室”等一批群眾個人調解室。法治“深入人心”。將法治理念全面融入基層治理實踐,積極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規范“四室一家一站”(警務室、公共法律服務室、司法調解室、法官工作室、人大代表之家、政協工作站)建設,設立“反家庭暴力”、“農民工傷”維權點,落實“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一調解室、一家庭服務工作室”,最大限度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狠抓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絡三大平臺融合發展,實現縣市、鄉鎮、村(社區)全覆蓋。德治“春風化雨”。發揮道德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規范和約束作用,從活動教化入手,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表彰獎勵“維穩雙聯戶”先進集體、見義勇為人員,開展“平安之星”系列宣傳,弘揚公序良俗,著力打造義工協會等德治品牌,發揮德治教化在矛盾化解中的獨特作用。智治“在線服務”。積極探索“互聯網+矛盾糾紛調解”新模式,突出“遠程調解”手段,充分運用“12348新疆法網”和“新疆掌上12348小程序”,綜治“平安e家”和人民調解平臺等,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網上受理、調解、督辦、反饋,“足不出戶”解決群眾困難訴求,提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