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安網訊 5月15日是全國公安機關打擊和防范經濟犯罪宣傳日。5月14日,自治區公安廳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2022年全區公安經偵部門打擊防范經濟犯罪工作情況及近年來典型案例。
全區公安機關充分發揮打擊防范經濟犯罪主力軍作用,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突出經濟犯罪,有力維護了全區經濟秩序平穩發展,保護了人民群眾和企業合法權益。2022年,全區公安機關共立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案件1400余起,挽回經濟損失5億余元。

嚴厲打擊經濟犯罪
2022年,全區公安經偵部門將打擊鋒芒對準侵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經濟犯罪,用打擊犯罪新成效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
公安經偵部門加強與稅務、檢察、海關等職能部門配合,深入開展打擊騙取留抵退稅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全年共破獲危害稅收征管秩序類案件50起,價稅合計13億余元,挽回國家稅款損失1.8億余元。
在打擊騙取留抵退稅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中,共立案14起,涉及騙取留抵退稅金額100余萬元,聯合稅務機關累計檢查涉嫌虛開騙稅企業639戶,阻斷留抵退稅金額1100余萬元。
在嚴打商貿領域犯罪領域,公安經偵部門持續嚴厲打擊合同詐騙、串通投標、商業賄賂、非法經營、職務侵占、挪用資金等常發多發案件,全力配合市場監管、住建、國資委等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虛假廣告、農產品網絡交易、假冒國企等專項行動,全年共立商貿領域案件690起,挽回經濟損失5200余萬元。
公安經偵部門聯合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打擊整治傳銷集中行動,重點針對虛擬貨幣、網絡傳銷開展研判打擊。全年共立傳銷案件52起,破36起,挽回人民群眾經濟損失6800余萬元。其中,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破獲“云熙國際”“亞歐股份”2起涉及全國特大網絡傳銷案,抓獲數十名犯罪嫌疑人。

防范經濟金融風險
全區公安經偵部門發揮職能作用,動態監測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2022年,全區公安經偵部門充分發揮刑事手段在處置金融風險中的作用,積極配合住建、銀保監、金融監管等部門穩妥處置了城商銀行、中小金融機構、逾期房地產以及上市公司退市等重大風險。
全區公安經偵部門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非法集資犯罪,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全力開展非法集資沉積案件化解處置專項工作,有效遏制非法集資多發勢頭。全年共立非法集資犯罪案件26起,破案56起(含積案),立案同比下降60%、破案同比上升12%。
在打擊金融領域犯罪領域,全區公安經偵部門加強與金融管理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協作聯系,配合“斷卡”行動開展打擊金融領域犯罪工作。共查處銀行卡類犯罪案件26起、貸款詐騙案件7起、證券犯罪案件4起、假幣案件10起;立洗錢案件64起。
規范執法行為
全區公安經偵部門著力解決執法突出問題,不斷完善執法制度、加強執法管理、落實執法責任,全面提升執法質量和執法規范化水平。
2022年,全區公安經偵部門開展案件巡查、百案評查、信訪核查以及專項治理的“三查一治”工作,在規范辦案環節、糾正執法偏差等方面突出問題導向,探索執法舉措,強力推進經偵執法規范化建設。重點開展整治違規使用資金查控平臺凍結手段專項工作,精細化、長效化治理“超權限、超范圍、超數額、超時限”凍結問題,全力保障企業、群眾合法利益。
為優化營商環境,全區公安經偵部門圍繞涉民營企業三類掛案開展集中攻堅清理工作,清理涉民營企業掛案25件。積極暢通與群眾及民營企業溝通渠道,通過電話接訪、警官聯絡室、“廳長信箱”等,及時回應信訪案件及企業群眾合理訴求。
公安經偵部門聯合工商聯等部門對商會、民營企業家開展普法宣傳,實現“零距離”執法服務,利用“警官聯絡室”持續做好警企共建,努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廣大民警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百萬警進千萬家”等,進社區、企業等多渠道以案釋法,不斷提升各類經營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識別防范經濟犯罪的意識和能力。
延伸閱讀:如何防范經濟犯罪?不可幻想“一夜暴富”!
近年來,在公安機關嚴厲打擊下,傳統經濟犯罪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騙取貸款、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虛開騙稅、合同詐騙等領域常見多發經濟犯罪仍然居高不下,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一些新型領域經濟犯罪類型和犯罪手法不斷翻新,網上犯罪與線下犯罪疊加,“互聯網+”模式的案件多發,復合式、涉眾型、網絡化趨勢更加突出,防控難度進一步加大,如網絡借貸、投資理財、養老服務、消費返利、虛擬貨幣等等,已成為非法集資、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重災區”。
警方提示,廣大群眾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提升防范意識,切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所謂的熟人,比如親戚、朋友、同學推薦介紹“投資輕松賺大錢”的網上投資項目一定要謹慎考慮,不要因“抹不開面子”而掉入陷阱,最根本的還是要克服貪欲,不要幻想“一夜暴富”。如果抱著僥幸心理參與其中,最終將會落得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甚至走向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