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件事如果不及時處理,我的損失很難追回,法官和民警從中調和,才讓我們又有了合作的可能。”4月12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瓦石峽鎮新建村村民馬某說。
不用去縣城,在鎮里就能解決問題,這是瓦石峽鎮居民最真切的感受。
瓦石峽鎮距離若羌縣城81公里,鎮上的群眾赴縣城打官司很不方便。2010年4月,若羌縣人民法院在瓦石峽鎮恢復設立瓦石峽人民法庭。
多年來,瓦石峽人民法庭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在預防化解矛盾、參與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小案細心辦
瓦石峽鎮常住人口雖然只有6500余人,但小矛盾小糾紛常見,司法需求旺盛。
“很多糾紛看似小,但件件關乎民生,每一起案件背后都牽涉著一個人的生活、一家人的幸福,對當事人來說都是大事。”瓦石峽人民法庭法官艾尼瓦爾·熱合曼說,人民法庭每年辦理案件數十起,其中小案占據一定比例。
小案不小辦,件件系民心。
張某與辛某是瓦石峽鎮金胡楊村村民。2022年10月,因村子對水渠改造,兩人共用的一條耕地旁的便道被征用來開渠。
施工方和張某、辛某協商,水渠挖開后,辛某的耕地邊需留出寬3米、長350米左右的土地,用于修便道,三方簽訂協議。
但今年開春后,辛某反悔,準備將土地全部種植莊稼,張某與辛某發生爭執。
矛盾鬧到了瓦石峽人民法庭。4月28日,瓦石峽人民法庭工作人員與當地政府、司法所及村“兩委”工作人員實地查看。經勸導,辛某同意按協議留出便道。
“我們兩家是多年的鄰居,多虧大家調解,才讓我們和好了。”張某說。

服務到門前
為便于群眾獲得更便捷的司法服務,瓦石峽人民法庭在轄區5個村設立了法官工作室,門口統一懸掛牌匾,公布法官聯系方式,與村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村警務室形成多方聯動的基層調解力量,就近服務群眾。
今年4月12日,馬某通過新建村法官工作室張貼的聯系方式,向艾尼瓦爾尋求幫助,解決了困擾其多日的糾紛。
今年4月,李某、趙某等4人應馬某要求從吐魯番市來到新建村馬某的一處工地務工,雙方約定李某等人駕駛砂石料車來新建村務工,包吃住,每人每月工資為8000元。
4人來到瓦石峽鎮后,馬某先向每人預支工資3000元。干了幾天活后,李某等人以每天工作時間較長、伙食差為由要辭工。
“辭工可以,先退回預支的工資。”馬某提出。
李某等人紛紛表示錢已花完,愿意打欠條。馬某擔心幾人一走了之,扣留了李某等人價值10萬元的私家車,雙方矛盾升級。
接到馬某的電話后,艾尼瓦爾和村警務室民警聯合調解。
艾尼瓦爾找準要害,從工時、伙食等入手,幾番協商,馬某同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縮短工時,并改善工地伙食,李某等人也愿意繼續在馬某的工地務工,雙方當場簽訂調解協議,握手言和。
去年1月至今,瓦石峽人民法庭共為當地群眾化解糾紛57起。
糾紛不成訟
2021年,瓦石峽人民法庭被批準設立為中心法庭,并積極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對轄區矛盾糾紛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解決,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糾紛不成訟。
因雇用人員阿某弄丟了21只羊,今年4月6日,帕某將阿某起訴至瓦石峽人民法庭。
艾尼瓦爾耐心疏導帕某的情緒,詳細了解事情經過。
原來,帕某的丈夫艾某一直雇用阿某為其牧羊,后艾某因病去世,帕某將家中的300多只羊交由阿某照料,雙方簽訂了雇用協議。
今年3月,阿某沒給帕某打招呼就從牧區返回了瓦石峽鎮,導致21只羊丟失。
艾尼瓦爾電話通知阿某到庭參加調解。經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阿某分期賠償帕某損失3萬元,法庭出具了司法確認書。
截至目前,瓦石峽鎮已創建5個“無訟鄉村”。2021年9月,瓦石峽人民法庭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平安建設領導小組評為“楓橋式人民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