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咩咩……”羊兒的叫聲此起彼伏,大山深處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喬爾波村伯勒斯放牧點熱鬧起來,正在搭建氈房的幾位民警與過往村民熱情地打著招呼。3月24日,記者在放牧點看到的這一幕,是轉場季最常見的情景。
烏恰縣位于祖國的“西極”,該縣公安局波斯坦鐵列克派出所則是祖國最西端的公安派出所,其所轄的喬爾波村、凱勒迪敦村、居魯克巴什村都在大山深處,距離最近的鄉鎮也有兩百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里的居民以放牧為生,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給牧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為解決牧民實際困難,保障春、冬兩季牲畜轉場安全,波斯坦鐵列克派出所結合實際情況,在“馬背警務”的基礎上,延伸打造“氈房警務”。
氈房由各村警務室民警搭建而成,設立在遠山里的放牧點。當天,幾位民警搭建的就是喬爾波村伯勒斯放牧點“氈房警務”服務點。
“麥麥提艾力警官,今年的氈房這么早就搭上啦,我來幫你!”正趕著幾十只羊往牧場行進的牧民哈力木拉提·托熱巴依大叔對喬爾波警務室民警麥麥提艾力·斯拉依力說。麥麥提艾力一邊忙著給氈房“封頂”,一邊笑著喊道:“大叔,不用了,一會兒把牌子掛上就好啦!我忙完就去看你。”
說罷,麥麥提艾力加速干完手里的活,幫哈力木拉提一起趕羊。
“今年天熱得早,我想著早點把羊兒趕上去。”
“你一個人怕是有點困難,路還遠著呢!走走走,我送你上去!”
“每年都是你們送,心里踏實得很!”哈力木拉提一邊拍打著麥麥提艾力身上的塵土,一邊笑呵呵地說。
其他民警沒有停下手里的活。不一會兒,印有“烏恰縣公安局波斯坦鐵烈克派出所喬爾波村警務室便民服務點”字樣的藍底牌子就掛好了。
走進氈房,記者看到民警住宿的鋪位簡單整潔,工作臺上齊整地擺放著各類宣傳冊、藥品、血壓儀和辦理戶籍所需的設備以及幾本嶄新的戶口簿,地上還堆著新鮮的蔬菜、水果等。
波斯坦鐵列克派出所所長李鑫林說:“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為牧民們準備的,今天開始,民警們就住在這里了,一直到轉場季結束,我們才換地方。”李鑫林介紹,每年3月至5月、10月到11月,所有村民都會往返于幾十公里外的牧區。轉場季來臨前,服務點的民警們就會挨家挨戶詢問牧民需求,為他們定制轉場“私家方案”。除了轉場,其他時段,民警還會開展日常普法宣傳、政策宣講等。
回想起前不久調解的一起糾紛,李鑫林仍記憶猶新。“艾大叔放羊的時候,落了兩只,同村的依大叔誤認為是自己家的,便連同自家羊一起趕回家。”李鑫林說,兩家人因此事爭執不休,“其中一只羊都生羊崽了,雙方還沒協商好,最后找到了我們。”經過民警十幾次的上門調解,雙方達成一致,依大叔歸還了羊,艾大叔支付了一年的飼養費,兩人握手言和。
“氈房警務”服務點剛掛好牌,便迎來第一位“客人”。
“終于把你們盼來了!我的身份證過期了,最近忙著轉場,沒時間去鄉里辦。”牧民玉努斯·吐拉提聞訊趕來。民警居馬巴依·玉努斯拿出小板凳,讓玉努斯坐好,擺好白布背景,調整玉努斯的坐姿和發型后,舉起相機拍照。幾分鐘后,信息采集完畢。
“這就好了?以前我們都是騎馬進城辦,來回得兩三天,現在可真是又快又方便!”玉努斯驚訝不已。
“放心吧,下周我們就把辦好的身份證送到您家!”居馬巴依說道。
李鑫林說:“路遠且崎嶇,交通受阻,牧民到城里辦事有困難,我們就在‘氈房警務’中加了一項戶籍業務。”
辦完玉努斯的身份證,居馬巴依和同事又馬不停蹄趕到牧民加米力·加恩巴依家。加米力家距離“氈房警務”服務點100多公里,其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每月,民警都會騎馬前去探望,了解加米力的近況,記錄他的需求。
“你們咋又來了?山路不好走,太辛苦了!”加米力接過民警遞上的糧油和藥品,哽咽道。
大山深處,這支“接地氣”的公安隊伍,使山區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氈房警務”在民警與群眾間架起了一座有口皆碑的“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