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昌吉回族自治州堅持把網格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依托,整合資源力量,織密服務網絡,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2020年,昌吉州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平安地州。
健全網格機制
通過優化整合,州、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網格中心全部實體化運行,實現了“一網覆蓋、一網兜底”。明確“三活四清五到家”工作模式,發揮網格員“三活”(活戶籍、活檔案、活地圖)優勢,開展“五到家”(入戶走到家、意見聽到家、感情心到家、工作做到家、好事辦到家)活動,做到“四清”(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轄區設施清、隱患矛盾清),實現“群眾找上門”向“找上群眾的門”轉變。

昌吉市廟爾溝鄉把全鄉劃分為19個網格,把村干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員、致富能手、熱心村民等納入網格,通過培訓,實現網格員熟練使用智慧綜治、平安E家等掌上信息平臺。網格員阿德力說:“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矛盾糾紛、困難訴求和風險隱患,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拍照上報,鄉上會安排人進行核實解決。”
壯大服務力量
“李大媽,最近身體狀況怎么樣?上次給您的感冒藥還有嗎?如果不舒服,要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
幫助購物,是昌吉市中山路街道翠岸社區干部王穎服務老人的一部分。76歲的老人李秀英由于腿腳不便,王穎每天都要到家中看望,幫助老人買藥,給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家里水龍頭滴水了、倒垃圾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王穎也會幫忙處理,讓老人不出家門就能解決這些煩心事。

全州各地積極探索整合社區服務窗口,社區每天保留2-3名工作人員為居民“一窗式”服務,其他力量全部下沉網格開展工作,建立包戶精準分類臺賬,全程代辦、走訪入戶、服務群眾。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建立居委會、網格、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四方聯動”議事協商機制,通過召開“紅色物業”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摸排居民需求、治理意見,重大事項共同協商解決,最大限度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聯、服務共促。
此外,各縣市采取指導社會力量組建“阿同汗”志愿服務隊、蘇雨琴志愿服務站、沙尼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黨員先鋒隊”“愛心媽媽”等一批服務團隊的方式,動員機關黨員干部、人民調解員、“兩代表一委員”等力量積極參與網格服務,不斷延伸網格治理觸角。
目前,全州將872個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140家物業公司、62個社會組織納入網格管理,織密了城市治理“服務網”。
創新工作模式
4月5日是奇臺縣奇臺鎮城隍廟社區每月一次的“居民懇談日”,社區干部、“訪惠聚”工作隊員、網格員、居民代表、物業代表圍坐在一起,就居民關心的低保、社保、養老、就醫、就學、就業、物業管理等惠民政策進行交流。
在上一次“居民懇談日”,該社區美居苑2號小區居民反映小區內沒有路燈,給居民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會后,社區干部、“訪惠聚”工作隊及物業公司負責人到現場查看情況,拿出了具體解決辦法,由奇臺縣總工會、縣殘聯、縣政資中心、縣第五中學駐東關社區“訪惠聚”工作隊共同出資1萬元購買25盞路燈,并及時安裝好,確保居民出行安全。

在昌吉州,各社區實行“服務+”模式,堅持“一網一品牌”,拓展居民服務事項,創辦六點半課堂、便民餐廳、紅色議事廳、心理咨詢室等,為居民提供貼心服務。
各社區成立志愿者“積分銀行”,吸納24.6萬名志愿者參與網格服務。建立殘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困難群體信息庫,由志愿者和網格員結親幫扶,常態化關愛保障。實行“智治+”機制,推行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利用大數據平臺快速發現處理問題。全覆蓋建立網格居民微信群,發動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等力量入格進群,為群眾“線上”解答、“線下”服務。充分運用“新疆平安E家”“庭省事”等小程序,吸納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進圈入群,通過隨手拍、隨時傳等方式,及時發現上報風險隱患。實行“警務+”機制,推進警務專業網格與基礎網格、專屬網格深度融合,警務室與村(社區)兩委、黨群服務中心同址辦公,做到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工作聯動、矛盾聯調,切實把矛盾問題化解在未發之時、基層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