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也是人們祭祖掃墓的重要時刻。值得注意的是,近來,海南瓊海、廣東連南、陜西安康等多地發生因祭掃引發火災的案例,涉事多人受到行政拘留等處罰。
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掃墓祭祀的習俗由來已久。盡管當前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上鮮花等綠色環保的方式祭奠故人,但仍有一些人習慣于焚香、燒紙、點燭,甚至明知身處森林防火區依然執著于此。
其實,安全文明祭掃不僅僅是一個態度方法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也是一個法律問題。我國消防法規定,過失引起火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失火造成森林火災,過火有林地面積二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構成刑法中的失火罪。而根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清明節期間因用火不慎引發的火災占比最大,近三成是由于祭掃用火不慎和違規用火引發。
從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看,焚香燒紙存在很多弊端: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制造公共安全隱患……特別是因祭祀、祭拜燒香、燃放鞭炮導致火災,不僅給國家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損失,也給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一旦發生火災,當事人也將因此承擔法律責任。
清明祭祀絕不能忽略安全底線,安全才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打開方式,如果失去了安全這個“1”,后面的“0”將毫無意義。春和景明的日子里,每一縷哀思都寄托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熱愛,只有建立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飲食安全的基礎上,才更能夠告慰先人,才是我們對生活應有的態度。
文明最清明,安全更安穩。對于個人來說,提高防火防災安全意識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清明節來說,文明、低碳、環保的出行和祭祀方式,是更加科學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