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有事,我真想給你彈首最近新學的曲子……”3月28日,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喀拉瑪蓋鎮喀拉瑪蓋人民法庭冬不拉調解室傳出陣陣歡笑聲,讓門口值守的法警多斯江·達吾肯一臉驚訝,“半小時前,鬧矛盾的兩個牧民還在里面爭吵,這么快就和好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喀拉瑪蓋人民法庭冬不拉調解室上演。
彈奏一曲冬不拉、喝上一碗熱奶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化干戈為玉帛……冬不拉調解室設立以來,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00余起,案件全部自動履行。因其效果明顯,還曾被寫進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小縣城的調解室為何能寫進最高法工作報告?帶著好奇和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3月20日,喀拉瑪蓋鎮牧民古某決定和丈夫塔某離婚。喀拉瑪蓋人民法庭庭長阿熱艾·巴合特別克將她請到冬不拉調解室。多斯江嫻熟地從墻上拿下冬不拉,坐在門口彈唱起來。
“燕子啊,不要忘了你的諾言變了心……”原本焦躁的古某安靜地聽著,很快塔某和鎮上婦聯的同志們也來了。大家落座后,阿熱艾像往常一樣開始調解,伴著門外美妙的音樂聲,古某回想起和丈夫剛結婚時的場景。
原來,兩人本有一個溫馨的四口之家,卻因塔某酗酒的壞習慣,為家庭埋下隱患。阿熱艾仔細梳理案情,認為兩人有感情基礎。于是邀請鎮婦聯同志,通過“法庭+婦聯”的調解模式,引導雙方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最終,塔某主動承認錯誤,并答應戒酒,好好過日子。
“將冬不拉彈奏引入法庭調解過程中,可以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讓當事人聽著美妙的音樂,平心靜氣溝通,促進互諒互讓、達成共識。”阿熱艾說。
哈薩克族有句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族的兩個翅膀。”喀拉瑪蓋人民法庭所轄執法區域屬于哈薩克族聚居區,親友聚會、放牧休憩,哈薩克族傳統樂器冬不拉悠揚的琴聲時常響起。基于此,喀拉瑪蓋人民法庭創新提出了“冬不拉調解法”,設立冬不拉調解室。喀拉瑪蓋鎮的風光畫替換了墻上懸掛的嚴肅法律條款,墻上掛上了冬不拉,桌上擺上了各式糕點,讓前來調解的牧民沉浸在做客的友好氛圍中。
“群眾來了,倒上熱氣騰騰的奶茶,在輕松的氣氛中開展調解工作,往往事半功倍。”阿熱艾說,其實調解過程就像彈奏冬不拉,被調解雙方就像是冬不拉的兩根琴弦,調解法官就像彈奏的阿肯,只要耐心了解、找對方法,必定會演奏出美妙的“和弦”。
不僅要等待群眾來,更要主動上門調解。
“你的羊吃了我草場多少草?”3月20日,當阿熱艾和同事走到牧民麥某家門口時,聽到激烈的爭吵聲。“又怎么啦?”走進客廳,阿熱艾故意喊了一嗓子,麥某回頭一看,趕忙熱情地迎了上去。
麥某放任60只羊“越界”到塔某的草場吃草,這讓塔某氣不打一處來。看著互不理睬的兩人,阿熱艾和同事聊了起來,“咱們鎮上總發生羊越界吃草的事情,最后都解決了是不是?”“對,畢竟下次,誰家的羊又亂吃草還說不定呢。”聞聽此言,塔某的表情明顯緩和下來。阿熱艾趁熱打鐵勸解,沒到一個鐘頭,兩人的心結打開了。
“吵架鬧矛盾的人少了,和顏悅色的人多了,生活生產秩序越發好了!”鎮上70歲的老黨員買提西·朱木珠瑪說,這幾年鎮子變化大,這都托了冬不拉調解室的福。
阿熱艾介紹,近幾年,喀拉瑪蓋鎮在17個村設立了像冬不拉調解室一樣的調解室,把便民服務延伸到草場盡頭,法庭還在距離喀拉瑪蓋鎮中心260公里的夏牧場設立巡回審判點,法官不定期前往化解矛盾,堅持就地辦案、當庭調解,把矛盾糾紛解決在群眾家門口,使得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時不時傳出一支支美妙的和諧曲。